廖仲安1925——
原名尹彦辉,四川西昌人,1944年至1946年就学于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1947年转学北京大学中文系。自一九五六年秋天调任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一九五八年起担任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一九七九年晋升教授。一九八○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主要学术论文已收入一九八六年出版的《反刍集》,近几年又陆续发表一些评论赏析文字。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北京《水浒》研究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
廖仲安先生除对中国文学史有比较深入贯通的研究而外,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史学也有广泛的涉猎。1959至1960年和其他人编写了《中国诗歌史》第一册(先秦两汉部分)。1961年至1963年参加了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的撰写工作,除撰写魏晋到隋唐五代的 部分篇章外,还参加了宋、元、明某些章节的编撰,並与五位主编一起进行了全书的通审定稿工作。这部书不仅至今仍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指定教材,並于一九八八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近年又在台湾、香港出版。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先生尤以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用功最勤。如对“建安文学”,先后发表了《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释“风骨”》、《谈曹操的文采风流》等论文。对古代文论中常用的“风骨”这一概念,则考察其由魏晋以来文人们品鉴人物的习惯用语,逐渐移用到品评绘画、书法及诗文的过程,对其含义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受到学术界广泛注意,在文学批评史学者中引起热烈争论。1963年写成的《陶渊明》一书,对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创作过程和艺术风格作了系统的阐述。其中,在时代背景的纵深探索、诗人人生哲学的起伏变化等方面都有独立的见解,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注目,1979年再版后在日本就有山田侑平(一九八四年)、上田武(一九八七年)两人的不同译本。上田武的译本《陶渊明传》一九八八年被日本图书馆协议会推荐为“特别优良书籍”之一。此后,又写了《陶渊明评传》、《说陶渊明“归园田居”二首》等有关论文。在唐代文学的研究上,先生往往从史、诗的结合上独辟蹊径,发表了《唐代文学繁荣的政治思想背景》、《谈唐诗的时代色彩》等颇有影响的论文,从唐代政治、经济状况与社会思潮、文化心理的广阔背景上,揭示了唐诗繁荣的历史原因。在宏观研究的同时,对唐代作家杜甫及王之涣、王昌龄、韦应物等亦作了深入的研究,曾发表了《韦应物评传》、《爱用绿字的诗人》、《唐诗鉴赏三题》等文章。先生对明清小说的研究论著不多,但影响不小。一九七三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水浒浅谈》一书,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曾受到许多对古典文学遭禁锢抱有逆反心理的读者的欢迎。对《红楼梦》,先生发表过五篇不长的论文,但在观点、资料、方法上颇有新颖引人注目之处。明清诗文方面,先生对杨慎、何景明、沈德潜、黄景仁、龚自珍等人的诗歌的评述文字,也是写得清新、朴实而又独具心得。
早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就读期间,廖仲安受到萧涤非先生的鼓励与指导,刻苦地自学了杜诗。一九五一年,先生在《文艺报》上发表了《谈杜诗》一文,被萧先生誉为“解放后第一篇评介杜甫之文字”。此后,在讲课和工作之余,一直不懈地进行杜诗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纪念杜甫诞生一二五○周年》、《漫谈杜诗中的忠君思想》、《杜诗注本述评》等论文,一九七九年,廖仲安参加萧涤非先生主持的《杜甫全集校注》的工作,並任副主编。在萧先生不幸过世后,先生更是日以继夜地工作,力争在近两三年内主持完成杜诗校注这一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重大研究课题,以实现萧先生未竟的遗愿。
廖仲安治学态度极为严谨。其论著观点鲜明准确,多数篇章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行文上亦形成了从容自然而又饶有趣味、见解新颖而又深入浅出的个人风格,是颇受推重的当代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