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的货币思想
廖种恺(公元1877~1925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恩煦、夷白,字仲恺。其著述编为《廖仲恺集》。廖仲恺和朱执信同为孙中山钱币革命论的拥护者。他主张废弃金银,实行纸币制度。他针对当时中国“钱币制度不主,价格不一,其影响于国民经济及内外贸易者至巨”的情况,明确提出“货物本位”的概念和实施办法(《廖仲恺集·钱币革命与建设》)。廖仲恺认为以金银作为货币,存在许多缺点,“贵金属不堪任使”,因此,他主张建立货物本位钱币制度,也即以多种货物作为钱币的本位,而以纸币代表流通。其主要内容是:
❶以金、银、铜、铁、煤、米、麦、豆糖、盐、丝、棉等商品为“钱币之本位”,但“实际上不用为交易媒介,只用为准备,而以同价额的钱币流通于市场”。
❷市场流通的钱币,禁用银币,停止发行银行券,政府岁入概收纸币。
❸在国家行政机关设立钱币部,专门管理纸币,与财政部分离,以免因为财政原因而动摇纸币的根本。钱币部可分为制币、生产、供给及销毁四个局,各局业务分明,不得侵越。
由于实行货物本位制,纸币的发行没有定额,货物入而纸币出,流通的纸币与准备的货物同额。廖仲恺以为这样就能保证纸币发行“无驾空之弊,无过量之虑”,“金银数千年专制之毒害可除,而经济革命之实效可举”(《廖仲恺集》 《钱币革命与建设》 《再论钱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