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之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之洞1837—1909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曾任山西巡抚,两广、两江、湖广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一生注重教育,为清末洋务派首脑之一。著有《书目答问》、《劝学篇》、《读经札记》等。
字:少达、孝达、香涛(一作号)、芗涛
号:无竞、无竞居士、香岩(一作字)、香岩居士、壶公
晚号:抱冰、抱冰老人
人称:南皮、南皮公、张芗帅
谥号:文襄
影射名:庄芝、栋、庄寿香
别名:广雅、牛翁、坛眠道人、张官保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著名洋务派官僚和学者。字孝达,号香涛(一作芗涛),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光绪五年(1879年)迁侍讲学士,极力反对崇厚与俄国签订丧失领土主权的《里瓦几亚条约》,奏献驭俄之策,又攻击洋务,一时成为“清流派”健将。1882年擢山西巡抚。1884年五月任两广总督,适值中法战争爆发,主张抗击法国侵略,并起用老将冯子材打败法军。1889—1906年,任湖广总督近廿年。在此期间,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纲领,大力兴办洋务,成为仅次于李鸿章的洋务派大吏;创办湖北炼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和纺纱局、织布局、制麻局、缫丝局等,使湖北成为洋务经济活动的一个中心地区;改革书院,兴建学堂,办两湖书院、陆军小学、测绘学堂等院校,派出大批学生赴日本等国留学,兴建湖北图书馆、印书局等,促进了湖北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编练新军,至1904年,湖北新军扩充为两镇(后改为一镇一协),使其成为一支仅次于北洋新军的武装力量。为人圆滑,工于心谋。曾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然当维新运动高涨时,则公开反对维新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他坚决主张镇压,还伙同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勾结帝国主义,组织“东南互保”,镇压辖境内人民的反帝斗争。同年,唐才常等在汉口等地密谋发动自立军起事,他初持观望态度,后见形势对自立军不利,则捕杀自立军重要人员数百。1905年,他又破坏湖北地区早期革命组织——科学补习所。次年,派新军参与镇压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1906年,赴北京任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翌年调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事务。1908年,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和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宣统元年(1909年)充实录馆总裁官,旋病死于北京。谥号“文襄”。著有《张文襄公全集》共一百多卷。

张之洞

张文襄公年谱
张之洞大传
张之洞传
张之洞评传
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许同莘编
马东玉
孙华峰 王佩元
冯天瑜 何晓明
谢 放
河北省炎黄文化研
究会等编
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234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429页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439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69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81页
中华书局1998年版423页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
张之洞传
袁世凯与张之洞
张之洞与奥略楼
张之洞与洋务运动
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略谈张之洞对帝国主义
态度的变化过程
黎仁凯 钟康模
刘 平编
楚 金
秦壁人
胡 滨
陈 辉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86页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95页
新民晚报1961年6月11日
长江日报1985年6月16日
文史哲1963年5期
江汉学报1964年3期
张之洞在湖北兴办洋务平议
张之洞与维新运动
略论张之洞的对外态度
张之洞和他的《劝学篇》
略论张之洞洋务活动的经济效果
历史人物——张之洞
张之洞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近代史上倡导新学的教育家——张之洞
章太炎评康有为、那拉氏、袁世凯、张之洞
略论张之洞的洋务活动
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论张之洞教育
思想的转变
皮明庥
王 栻
徐 枫等
赵 荣
严仲仪
李 新辑录
张建国
程方平
修朋月
黄继宗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1、2期
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4期
北方论丛1980年6期
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1期
经济研究1981年5期
档案资料1982年2期
山西图书馆学刊1982年2期
贵阳师院学报1982年3期
复旦学报1982年3期
北方论丛1982年6期
社会科学1982年9期
论张之洞的洋务观
略论张之洞从清流派向洋务派的转化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中法战争中的张之洞
张之洞的道路——从清流党到洋务派
论张之洞的洋务思想
两广总督张之洞
张之洞与芦汉铁路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教育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主战言行评析
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
张之洞与反割台运动
张之洞与洋务运动——兼论洋务运动终结的时
丁凤麟
黎仁凯
吕 达
韩 磊
唐上意
冯天瑜
赵晓雷
王离之
冯天瑜
冯天瑜
冯天瑜
王贵枕
戚其章
茅家琦
学术月刊1982年10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2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3期
历史知识1983年3期
历史研究1983年5期
江汉论坛1983年10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1期
岭南文史1984年1期
武汉春秋1984年2期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3期
江汉论坛1984年5期
学术研究1984年5期
历史教学1984年10期
学术月刊1984年11期
庚子年间的张之洞
张之洞关于鸦片问题的思想及活动
试析张之洞在“东南互保”中的对外态度
张之洞《劝学篇》是反对维新派的宣言书
张之洞的清议及其作用
张之洞与清末湖北商政
再论张之洞与洋务运动
张之洞在湖北的货币、金融活动
冯天瑜
胡维革
张晓雷
彭久松
钟康模
陈 钧
严仲义
黄德立
湖北大学学报1985年1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
丽水师专学报1985年3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4期
玉林师专学报1985年4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5年6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1期
湖北方志通讯1986年1期

试论张之洞的军事思想
略论张之洞
关于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的儿个问题
张之洞与义和团运动
张之洞——兴办中国重工业的先行者
张之洞与清末军制改革
张之洞的教育主张与实践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教育
清末张之洞的路政经济思想
论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的对外态度
论张之洞兴办洋务事业中的“抵洋”思想及其实
周溯源
田卫平
岑生平
黎仁凯
张振鹤
沈继成
广 羽
黄玉兰
陈 钧
钟康模
钟康模
求索1986年1期
河北地方志1986年1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3期
中国企业家1986年3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4期
历史教学1986年5期
河北学刊1986年6期
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增刊
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2期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和两湖书院
张之洞的爱国思想和行为
张之洞在《辛丑条约》开议前后的言行评析
张之洞在清流时期的政治思想
试论清末张之洞所从事的图书馆事业
戴亦明
朱志经
康树欣
钟康模
刘建一
(日)二川幸広著
施金资译
宁波师院学报1987年2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2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3期
历史教学1987年4期
晋阳学刊1987年5期
图书馆1987年5期
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
张之洞督粤期间经办港澳事务的立场和谋略
张之洞山西禁烟述略
张之洞与清末新军的编练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及其教育思想
近代名人——张之洞
试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兴革
论张之洞的留学观及历史意义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略论张之洞与晚清的方言教育
论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
张之洞与晚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及废止
张之洞与海南岛开发
论张之洞与两湖书院的兴办与改制
试论张之洞与中国利权
张之洞与近代鄂棉改良
晚清重臣张之洞
从《时务报》看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关系
张之洞与近代铁路建设
张之洞阻止澳门永久割让的历史贡献
张之洞与尊经书院
试论光绪新政的性质及张之洞在戊戌维新中的
地位
赵晓雷
钟康模等
王金香
诸超福
王旭辉
杜中洲
董宝良
黄新宪
沈继成
赵葆惠
黄新宪
黄新宪
黄新宪
杨东梁
黄新宪
安静波
徐凯希
马东玉
张长年
赵晓雷
马学华
黄新宪
韦少波等
学术月刊1987年8期
港澳研究1988年1、2期
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1期
广州师院学报1988年1期
百家论坛1988年1期
湖北教育史志资料1988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2期
齐鲁学刊1988年2期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2期
松辽学刊1988年3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期
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3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4期
北方论坛1988年6期
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11期
人物1989年1期
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2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渤海学刊1989年2期
教育评论1989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3期
论张之洞的军队建设思想
张之洞与汉冶萍公司
张之洞市政实绩论列
张之洞与清末农政
试论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张之洞利用外资新论
张之洞粤督任内对外政策与活动述略
论张之洞治晋
论张之洞在中法战争期间抵御外侮的思想及实
欧阳跃峰
康树欣
陈 钧
陈 钧
安静波
曹均伟
杨 祺
陈 钧
钟康模
人文杂志1989年4期
历史教学1989年5期
湖北方志1989年5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6期
学术交流1989年6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广东史志1990年2期
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3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4期

张之洞经济思想简论
张之洞“假维新”辨析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的思想转变
张之洞经济管理思想简论
论张之洞与维新派之关系
辜鸿铭与张之洞
张之洞经济思想散论
中法战争期间的刘永福与张之洞
张之洞外交思想论
张之洞军事思想研究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是非得失评议
论张之洞对待外敌入侵的态度——兼论张之洞
对外态度变化的原因
高 路
黎仁凯
孙石月
冯天瑜 何晓明
陈 钧
黎仁凯
高令印
陈 钧 任 放
廖宗麟
何晓明
皮明勇
代 鲁
钟康模 钟海模
史志文萃1990年4期
江汉论坛1990年11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3期
历史研究1991年3期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3期
文史哲1991年4期
福建学刊1991年4期
历史研究1991年5期
学术论坛1992年1期
求索1992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2期
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4期
论张之洞洋务思想的多元性
张之洞著作刊刻述略
后来居上的新洋务派张之洞
论张之洞与沈家本的修律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
行变革之名 保封建之实——评张之洞《劝学
篇》
马东玉
冯天瑜
姜 铎
唐自斌
孔祥吉
张志哲
文史哲1992年4期
江汉论坛1992年6期
学术月刊1992年11期
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1期
历史研究1993年1期
江海学刊1993年4期
张之洞学术思想论
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探真
略论张之洞与日本
张之洞教案观初探
张之洞政治风格论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浅谈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与实践
辜鸿铭与张之洞
张之洞与晚清铁路
张之洞与中葡澳门交涉
张之洞与湖北报刊
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
从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借款到盛宣怀的汉冶萍公
司债务危机
何晓明
陈 钧 任 放
沈大明
田锡富
何晓明
江亚南
田锡富
何晓明
王广军 白雪梅
张 敏
陈晓东
吴传清
刘望龄
陈旭霞
江晓浒
学术研究1993年4期
历史研究1993年4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5期
江汉论坛1993年11期
江汉论坛1994年2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
江汉论坛1994年12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3期
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4期
史林1995年4期
史学月刊1995年6期
江汉论坛1996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6年2期
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1期
江苏历史档案1997年1期
张之洞与四川教育
由官办向商办的转变——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
之一
曹建成
罗肇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3期
张之洞与“自强军”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评
我看张之洞
略谈张之洞的儒学
张之洞的清议及其作用
张之洞与晚清政治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
张之洞与江苏近代工业的兴起
张之洞与张謇
张之洞兴办湖北洋务企业历史作用初探
张之洞维护利权与对外开放思想
张之洞与湖北经济的崛起
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
张一文
荟 文
戴 逸
龚书铎
钟康模
黎仁凯
谢 放
唐文起
冯祖贻
谭晓曙
郑剑顺
赵德馨 周秀栾
姜 铎
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3期
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3期
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3期
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3期
学术研究1997年4期
河北学刊1997年5期
历史研究1997年6期
学海1997年6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6期
江汉论坛1997年10期
学术月刊1997年12期
江汉论坛1998年1期
社会科学1998年1期

“张之洞反对民权”说剖析——兼析19世纪后
期中文词汇“民权”与“民主”的涵义
谢放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2期
张之洞著述编著特点初探
全面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
张之洞近代化思想的萌发及其在晋省的实践
张之洞《劝学篇》评析
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
张之洞师日观的形成及其效日主张
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概述
略论张之洞的聘用洋员思想
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的海军作战方略
张之洞在中俄交收东三省谈判期间的言行评析
张之洞与戊戌维新
张之洞的洋务实践及其思想
张之洞的海防思想
张之洞与台湾
“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张之洞与晚清
儒学
秦进才戴藏云
戚其章
邓红洲
邓德艾乔志强
周志初
文恒益
罗晓东
黎仁凯乔丽荣
向中银
苏小东
钟康模
冯天瑜
石培华
史滇生
冀满红
龚书铎黄兴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人文杂志1998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8年3期
晋阳学刊1998年3期
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
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98年4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5期
学术研究1998年12期
清史研究1999年1期
江海学刊1999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1期
台湾研究1999年2期
清史研究1999年3期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
粤汉铁路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
解读《辟韩》——兼论戊戌时期严复与李鸿章、
张之洞之关系
吴剑杰
朱从兵
王宪明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3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
历史研究1999年4期
为张之洞辩一诬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
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
张之洞在晚清儒学没落过程中的卫道活动
《张之洞家书》辨伪
论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的制定
张之洞与晚清学部
张之洞与晚清“新学”
张之洞政治性格的矛盾性多边性刍议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首领其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召
吴剑杰
吴春梅
黄兴涛
喻大华
秦进才
施渡桥
王海燕
关晓红
王先明
杨锦銮
李维民主编
近代史研究1999年6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6期
近代史研究2000年1期
南开学报2000年1期
历史研究2000年2期
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3期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3期
历史研究2000年3期
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4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5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206页
晚清热心军事改革的总督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
从湖北官办工业看张之洞的经济思想
石培华
范济国
罗福惠
中国近代军事人物传第301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63页
研究生学报(华中师范学院 1980年创刊

1

(词)清·张之洞

控中原、北方门户,袁曹旧日疆土。

死胡敢齧生天子,衮衮都成呓语。

谁足数?

强道是、慕容拓拔如龙虎。

战争辛苦。

让倥偬追欢,无愁高纬,消受閒歌舞。

荒台下,立马苍茫吊古。

一条漳水如故。

银鎗铁错销沉尽,春草连天风雨。

堪激楚。

可恨是、英雄不共山川住。

霸才无主。

剩定韵才人,赋诗公子,想像留题处。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号香涛,又号壶公,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穆宗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编修。同治六年,督湖北学政,创经心书院。同治十二年,调四川学政,创尊经书院。德宗光绪六年(1880),授翰林院侍讲,迁右庶子,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纠弹时政,时号“清流党”。次年,擢内阁学士,出为山西巡抚。光绪十年,擢两广总督,中法战争中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立广雅书院。光绪十五年,调湖广总督,兴办实业,设两湖书院。光绪二十年,代两江总督。中日甲午战后,上疏阻和议,主变法,并兴工商。曾列名上海强学会,后又承旨查禁。旋回湖广总督任。撰《劝学篇》,倡言“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光绪二十八年,再署两江总督。光绪三十三年,晋协办大学士,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清末帝溥仪即位,晋太子太保,卒谥文襄。之洞以晚清重臣而工诗,论诗务以清切为主,不喜纤佻,尤不喜黄庭坚、江西派诗。尝谓“黄诗多槎枒,吐语无平直”(《摩围阁》),又谓“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过芜湖吊袁沤簃》)。大抵采苏轼、王安石等宋人诗路而出以唐人格调。写景抒怀,多清隽深切,晚岁所作,能自道封疆大吏面临国势衰微之忧心与怀抱,用典精当,雅重宽博,“颉颃湖湘、江西两派之首领王壬秋(闿运)、陈伯严(三立),而别开雍容雅缓之格局”(胡先骕《读张文襄〈广雅堂诗〉》)。为湖广总督时,梁鼎芬以及沈曾植、郑孝胥、陈衍等皆或罗致幕中或相与酬唱,其门下如袁昶、樊增祥、易顺鼎等,诗风亦各异,故胡先骕许为“领袖群英”。有《广雅堂诗集》四卷,其诗、古文、骈文及著述文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二百二十九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三七,陈宝琛《张文襄公墓志铭》、陈衍《张相国传》。

☚ 王闿运   樊增祥 ☛

张之洞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有《张文襄公全集》,今人辑有《张之洞全集》。


张之洞 - 近代中国历史 - 可可诗词网

张之洞

 直隶南皮(今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出为湖北、四川学政。1879年(光绪五年)反对崇厚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里瓦几亚条约》,与宝廷、张佩纶等议论朝政,弹劾权贵,时称清流党。1881年在山西巡抚任内,整顿吏治,严禁鸦片。1884年中法战争时调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法获胜。1889年迁湖广总督,陆续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立两湖书院,筹建芦汉铁路,成为后期洋务派首领。1894年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次年上奏拒和,要求变法除弊,列名上海强学会。旋以风势有变,下令查禁该会及《强学报》。1898年撰《劝学篇》,系统阐释“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维新变法。1900年,主张镇压义和团运动,参与东南互保,并扼杀唐才常自立军起事。1901年与刘坤一会奏变法条陈,多为清廷采用。1903年建议首重师范教育,发展农工商实业。1905年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校。1907年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次年督办粤汉铁路。1909年10月4日病死北京。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1837~1909

清朝重臣,洋务派后期重要首领之一。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同治三年(1863) 进士。历任湖北、四川学政;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光绪七年 (1881) 任山西巡抚,后任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奉召入京,任军机大臣,同时兼理学部大臣、督办铁路大臣。死后,谥为“文襄”。著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此原则基础上实行变法,提出“法者,所以适变者也,不必尽同”,封建的伦理道德不能改变。提倡“人治”,反对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坚决维护“国权”与“官权”,否定民权。主张在审判中援引比附。反对司法独立,坚持行政兼理司法。对陪审制和律师制也加以抨击。对于“中法”中的不足提出了整顿方案,主要包括审判中重证据; 修缮监狱,禁止凌虐; 狱中设习艺所,教授犯人工艺; 扩大罚金和纳赎范围等。这些建议大多为《大清现行刑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张之洞1837—1909

清朝大臣。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光绪十年(1864年)中法战争后,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重用老将冯子材击败法军,获镇南关大捷。后又调任湖广总督任内,加强国防,聚集各种人才,依靠英德等国大办洋务事业。先后开办汉阳枪炮厂、制铁厂、大冶铁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等民用企业。兴办新学堂,成为实力雄厚的洋务派首领。在《劝学篇》中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极力维护中国封建制度,反对维新变法。对农民反帝斗争极端仇视,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为保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积极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人民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领导自立军起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著有《张文襄全集》。

张之洞1837—1909

中国近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一字香涛,号无竞居士,晚号抢冰。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历任湖北、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湖广、两江总督等职;屡赠国子监司业、洗马、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衔,谥“文襄”。曾办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晚年热衷洋务,创办汉阳兵工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厂,建立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筹办芦汉铁路。在政治上极力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反对维新变法,破坏义和团运动,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把洋人侵略只看作是“肢肘之疾”。他进一步阐发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代表了洋务派的基本观点。代表作为《劝学篇》,收入1920年和1928年编辑的两种版本的《张文襄公全集》。在伦理思想上,张之洞也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坚持封建的纲常道德,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三纲四维之道不可变”(《劝学篇》)。认为学西方、办洋务,只是用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要求人们把三纲五常当作行为的规范、准则,认为它是“五伦之首,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的东西(《劝学篇》)。反对民权之说,斥“民权之议”是“莠民邪说”、“召乱之言”,极力鼓吹“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受西学影响也主张“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延访洋务人才启》),积极办学,培养人才。在《輶轩语》一文中论述了道德修养的目的、途径,提出了“德行谨厚”、“砥砺气节”、“人品高峻”、“习尚俭朴”等道德修养要求,主张用“安贫乐道”来引导人们恪守纲常道德,匡正“风俗人心日益浇薄”的封建道德衰危状况。

张之洞

清代政治家。河北省交河县(今泊头市)人。生于1837年9月2日。16岁中举,27岁中进士。1867年后历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1881年任山西巡抚。1884年任两广总督,1889年调湖广总督,任职长达18年。1894年编练自强军,后练新军。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策动东南互保。1900年镇压自立军起义,1903年参与制定癸卯学制。1907年起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尊崇旧学,后又开办新式学堂,提倡学习西学。1898年4月,写成《劝学篇》一书,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教育纲领。1904年1月,主持制定《奏定学堂章程》,此为中国第一次全面实施的法令化学制系统。1905年9月,与袁世凯等人奏请废除科举,获得批准,1300多年的科举制从此废除。1905年后镇压革命派起义。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1909年10月4日病逝,享年72岁。

张之洞

170 张之洞1837—1909

洋务派后期主要首领。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历任京官、学政、山西巡抚、两广和湖广总督,晚年入阁并授军机大臣。从1885年3月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机器设备,投入洋务事业,一生中举办过40多个近代厂矿企业,成为同李鸿章齐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任两广总督期间,曾利用官绅捐资举办了一些小型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大力举办近代工矿企业,筹办了汉阳钢铁厂,开采了大冶铁矿和江夏马鞍山等煤矿。汉阳钢铁厂是“地球东半面,亚洲之印度、南洋、东洋诸国”最早、最大的钢铁厂,它包括炼钢、造轨等十个分厂,有当时世界先进的贝色麻、西门士炼钢炉三座。然而,由于资金、燃料和技术等问题没能很好解决,好多年内都没有炼出合格的钢铁来。张之洞在武昌举办的织布、纺纱、缫丝、制麻4个工厂合称为“湖北纺织四局”,也是当时中国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几个工厂。他在广州、湖北分别举办了银元局,使用机器铸造银元,是中国机器铸币的开端。此外,他还举办了湖北枪炮厂、造纸厂、呢毡厂、皮革厂、制药厂、水泥厂、制砖厂、铁路机车厂;开设了湖北电报局,焙茶局,开采了湖北九台山铜矿,并主持修筑了粤汉、江浙等铁路;还同盛宣怀共同主持开采江西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联合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张之洞虽然举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也认识了机器工具的先进,可是他主观上是想用机器生产的先进手段,来维护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他提出的“中体西用”口号,就是其封建思想的集中反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按照封建官府衙门的管理形式办企业,工矿管理人员大都是不懂业务的封建官僚,造成企业管理机构庞大、冗员杂沓。同时,他坚持官督商办的经营体制,不肯向商民放权,认为“商能分利,不能分权”。由于企业的财政人事大权控制在不懂技术,不会管理的封建官僚手中,使他举办的许多企业效益极差,往往归于失败。

☚ 唐廷枢   薛福成 ☛

张之洞

322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教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为立国之本,但又特别注意学习西方的富国之道。热衷于办工厂、设学堂、办洋务。开始,主张官督商办企业,后因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对,又提官商分权,但因财政人事大权仍控制在封建官僚手中,商权仍为一纸空文,结果所办企业难以维持。对工农商三者的关系,他认为农是工商之“本”、工是“农商之枢纽”。指出“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商聋瞽则病农”。其著述有《张文襄公全集》。

☚ 陈炽   简玉南 ☛

张之洞

061 张之洞

清末教育家。字孝达。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湖北、四川学政等职。1881至1907年间,创办洋务学堂,进行教育改革。光绪二十四年 (1898) 撰《劝学篇》,主张“旧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借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对中国教育有很大影响。

☚ 戴震   蔡元培 ☛
张之洞

张之洞Zhangzhidong 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中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字孝达,号香(芗)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6岁乡试第一,廷试对策不循常式,中探花。曾任翰林院编修、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四川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光绪33年为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对封建传统旧教育进行了不少的重大改革,要求变革和废除科举制度。他会同刘坤一会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等三折,献策清廷改革教育。1903年受命与张百熙、荣庆厘定《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行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学制奠定了基础。广兴新式学堂,开展洋务活动;创办了工、农、商、医、师等一系列学堂;推行书院改革、主张用学堂代替书院;倡导留学教育,是留学教育的开拓者;重新制订学堂章程,改革传统的管理机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总结和阐述是1898年4月在他所写的《劝学篇》。所谓“中学为体”,即把“四书”、“五经”等旧学作为学习的主要部分;所谓“西学为用”,即用西政、西艺历史来研究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其实质是以西方的知识技艺来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他的著作有《张文襄公全集》等。

☚ 生活教育运动   康有为 ☛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Zhangzhidong

清未洋务派官僚。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直隶(今河北)南皮人。生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北学政 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同光之际,清统治集团中出现“清流派”,他为清流派代表1882年任山西巡抚。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他积极主战,升为两广总督,主持战事。起用老将冯子材,在广西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在两广总督任上大力兴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立广雅书院,力赞修筑铁路。1889年调补湖广总督,筹建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等新式企业。创办两湖书院,筹办芦汉铁路。一时湖北风气大开,他也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大员。1895年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中日《马关条约》议订时,曾上疏抗争,反对割让台湾。聘德人为教练,在南京编练“自强军”。并创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筹款造船,创建江宁马路。维新变法运动初起时列名强学会,捐银5 000两,并为维新派所办《时务报》捐款。慈禧太后下令查禁北京强学会,他又马上转舵,查封上海强学会。旋回湖广总督任。1898年4月写成《劝学篇》一书,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攻击维新派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时,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创“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1901年清廷推行“新政”,他积极响应,与刘坤一联衔上疏,建议多为采纳。1902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任两江总督。1903年,在会奏商办京师大学堂事宜时,强调办学首重师范,并另拟初级、优级师范学堂及任用教习各章程。他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影响。同时指出:国计民生,莫要于农工商实业,对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不无倡导之功。1906年,任协办大学士,升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1909年充实录馆总裁官。同年病逝。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 刘永福   曾纪泽 ☛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进士,授编修。1882年巡抚山西。1884年调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击法军,洋务运动中先后创办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四局、汉冶萍公司等近代军工、民用企业。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维新变法。1900年参与策划东南互保,镇压唐才常自立军起义。有《张文襄公全集》。参见“法学”、“教育学”中的“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

中国清末洋务派教育家。创办洋务教育。做过湖北、四川等省学政。从1881至1907年进行了一些教育改革,开设了不少洋务学堂。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认为“中学”即中国经史之学,基点在于明纲,“西学”即“西政”与“西艺”两类。对清末教育影响很大。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奠基人。著有《劝学篇》等。参见“历史”中的“张之洞”。


张之洞

在法律上,主张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某些原则,改革中国封建法律;革除吏役,代以警察;实行宽猛相济,礼法结合;减宽例外,消除官吏和民众如实报案后反受讼累的现象;应“省刑责”,限制刑讯拷打;改善羁押场所条件,教育犯人学习生产技术。参见“历史”中的“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

清代官吏。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在两广总督任上,重用老将冯子材击败法军,获镇南关大捷。他办企业,兴学堂,成为洋务派首领。他对农民反帝斗争极端仇视,血腥镇压义和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

洋务派首领之一。字孝达,号香涛,直隶 (今河北) 南皮人。同治进士。历任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1年任山西巡抚。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战,升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大败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依靠英、德的借款和技术,开办工厂,训练新军,创办新式学堂,筹办芦汉铁路,成为洋务派大官僚。1889年撰写《劝学篇》,诋毁维新思想,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洋务派理论,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保持封建伦理纲常的原则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技术,反对变法维新。对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极端仇视,力主镇压。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会奏三疏,支持慈禧太后实行所谓“新政”。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 左宗棠   马嘉理事件 ☛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

晚清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 号香涛, 别字壶公、香岩居士等, 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咸丰二年(1852)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同治二年(1863)考中探花。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等职。光绪七年(1881)补授山西巡抚, 任内设洋务局、桑棉局、铁绢局。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署理两广总督, 起用冯子材, 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在广东, 创设枪弹厂, 设办理洋务处, 建成铸钱厂, 筹设枪炮厂等。光绪十五年至三十三年, 除两度短期署理两江总督外, 长期任湖广总督,期间大规模开展以办实业、兴学堂、倡留学、练新军为基本内容的洋务活动。筹筑了芦汉铁路。在武昌和汉阳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及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 兴办制革厂、造纸厂、毡呢厂、砖厂、针钉厂等企业。其中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奠定了湖北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其经营形式大都采取官办, 资金来源是利用政权力量筹集, 以财政支出为主。后因经营管理不善, 财力不继等原因, 多数改为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或出租给商人经营。光绪二十六年,参与“东南互保”。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 镇压了两湖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三十三年升体仁阁大学士, 补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事务, 次年兼充督办铁路大臣。死后谥 “文襄”。著作有《张文襄公全集》。

☚ 刘铭传   徐润 ☛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

近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亦号抱冰,直隶 (今属河北省) 南皮人。生于官宦之家。同治二年 (1863年)进士。先任编修、学政、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同治三年 (1884年) 中法战争期间,调任两广总督,提出“讲习洋务”,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办枪炮厂、矿务局。光绪十五年 (1889年) 起,任湖广总督近20年,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及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筹办芦汉铁路。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擢体仁阁大学士,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兼任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张之洞办洋务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洋片》,《张文襄公全集》 卷四十七) 为指导思想。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戊戍变法期间,发表《劝学篇》,宣扬“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宣扬法制、工艺可变,封建制度、圣道伦理不能变。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民权要求,力主尊君权,保名教,宣称“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劝学篇》)。经济上,张之洞重视和提倡兴办近代工商业,认为只有发展新式工商业,才能堵塞漏卮,富国养民。并且指出西方列强不是“商务立国”,而是以“工”为“富民强国之本”(《吁请修备储才折》),“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内兴农利,外增商业,皆非工不为功”(《劝学篇》)。在如何发展工商业上,他坚持“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极力主张在企业中由清朝政府委派的总办、会办等官员掌管大权,宣扬商民在企业中只能分利,不能专权。在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上,张之洞口讲反对、抵制,实则妥协、退让。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和刚签订不久,反对外国在华设厂,认为设厂将使中国“利权尽失,无可补救”(《致总署》)。但不久,却一反前言,大肆宣扬外商在华设厂对华有益无害。还主张对其收税“万不宜重”。另在清光绪三十七年 (1901年),日本提出实质上要把我国东北三省变为各帝国主义共管的殖民地的所谓东北开门通商计划时,他不仅表示赞同,并向清庭推荐,还认为它是“内地十八省改行新法之开端式样”,可以推行于全国(《俄约要盟贻害请将东三省开门通商折》及《复日本公爵近卫笃麿》)。

☚ 王韬   薛福成 ☛

张之洞1837~1909Zhang Zhidong

modern politician and literator,also called Master Zhang Wenxiang. Works: Complete Collection of Zhang Wenxiang,etc.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芗涛(一个作香涛)、香岩,号壶公,又号无竟居士。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同治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1879年调京,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2年出任山西巡抚。1884年中法战争时,升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率粤军援桂,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依靠英、德等国的借款和技术,创办湖北枪炮厂、湖北铁政局、大冶铁矿和湖北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仅次于李鸿章的洋务派大官僚。1894年代刘坤一督两江兼署江宁将军,编练自强军。戊戌变法时,曾列名强学会,但不久即反对变法,下令查禁上海强学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 参加“东南互保”,捕杀唐才常和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1907年召京入阁,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事务。1909年病死。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老人。清直隶南皮(河北南皮)人。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至光绪二年(1876)先后奉旨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期间创办经心书院、尊经书院,并撰《輶轩语》、《书目问答》,着意培养科举文士。光绪六年(1880)又数次升迁,由翰林院侍读升为右春坊右庶子,继为日进起居注官。其时与宝廷、陈宝琛、张佩伦等人经常纠弹时政,号称“清流”。光绪七年以内阁学士接篆山西巡抚,十年署理两广总督。在两广任所内,设广东水师学堂,创枪炮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光绪十五年调任湖广总督、遂陆续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及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和两湖书院等,使其成为仅次于李鸿章的洋务派大僚。光绪二十一年五月捐银五千两列名北京强学会,十月捐银一千五百两列名上海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春撰《劝学篇》,以阐明变“艺”不变“政”,变“用”不变“体”的“中体西用”理论,与维新派倡导的“尊民权”、“开议院”唱反调。义和团运动中与刘坤一、李鸿章等南方督抚组织“东南互保”。光绪二十九年审订《奏定学堂章程》,从而奠定清末兴学堂、废科举、派游学、订学制等新式教育宗旨。光绪三十三年擢为大学士,入体仁阁兼管学部。次年督办粤汉铁路。其部分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参考图6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13: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