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1270—1329),字希益,号云庄,山东济南人,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他少年好学,山东按察使焦遂荐其为东平学正,后为礼部令使,升监察御史。因正直敢言,批评时政,被罢官。元仁宗即位,张养浩复官,官至礼部尚书。后弃官回乡,朝廷多次授与高官,皆不就。天历二年关中发生大旱,饥民相食,朝廷拜其为陕西行台中丞,他到任后积极治旱救灾,四个月后因积劳过度,卒于任所。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张养浩为陕西关中大旱,灾荒待救,归乡再出,就任陕西行台中丞。赴任途中经过潼关,看到险峻的山川,饥饿的人群,心情十分惆怅。潼关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是长安、咸阳的东出门户,一入潼关,所见多是秦汉遗迹。今日看关河冷落,宫阙颓圮,想到秦汉时代那些为邦国事业经营奔走的人们,他们举徭役,兴土木,榨取民财民力,老百姓从统治者的兴旺的运数中领受的是痛苦,而这种统治者即使走向败亡,也总是另有新主来接替他们,老百姓头上照样站着一个统治阶层,人民还要照样向他们贡献自己的所有,命运依然是痛苦的。张养浩以深刻的眼光看出了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对人民的疾苦表现了深挚的同情,对历代的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发出了批判。在士大夫阶层中有人具有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在千古的史册上也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散曲把景色描绘、睹物伤情、议论时局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体,造成了景色宏伟、情思高远的诗歌情境,这在古典诗歌史上是少见的。

张养浩以“如聚”之势写“峰峦”,以“如怒”之态写“波涛”,足可称之为奇笔形容。这样写,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它们都象人,有人一样的群性,有人一样的脾气。因为如果不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存在物,仅仅是“山”与“水”,山势不会那么集中,层层叠叠,挤挤压压,水性也不会那么狂暴,轰轰吼吼,汹汹浩浩。这样写,就把潼关的山水之特别险要,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成为艺术表现的难以企及之笔。作家在文学史上总是以自己的特殊贡献,取得相适应的地位的。

诗中还以历史上的两个强盛朝代的废墟存在,感慨民生艰困,并在实际上揭示百姓苦的根源。这既含蓄地反映了元代的人民困苦,也表现了诗人的仁爱胸怀,是作者为民纾难的民主性思想的对象化表现。形象中还含有某种历史警告的意味:你们看,秦汉两个强大的王朝,他们的万间宫阙都变成了泥土,现在的不可一世的统治者们,未来的命运还能例外吗?张养浩本人薄视功名利禄,与这种历史的彻悟不无关系。

诗以不论兴亡谁属,百姓命运不变作结,也是艺术独创,而且命意新警,发人深思,把小令的表现题材和情思抒发,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古代诗歌之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2,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3。望西都4,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1.作者俯仰古今,认为尽管改朝换代,百姓的痛苦总是不能解除。作期当在元仁宗延佑初(1315前后)或文宗天历二年(1329)。

2.聚:形容群山攒立。

3.表里:表是外,里是内。《左传》僖公二十八“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4.西都:指秦汉故都。

今译

重重叠叠的峰峦似聚似伏,

浩浩荡荡的波涛如悲如怒,

高山大河构成了潼关险路。

远望秦汉古都,

心中感慨踟蹰。

想当年,强秦盛汉何等辉煌,

而今,万间宫阙都化为尘土。

唉!兴,是百姓苦,

亡,还是百姓受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选自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他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奔关中的途中。

首二句,作者用“如聚”、“如怒”的生动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感情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基调。“山河表里”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潼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其势龙盘虎踞,背山临河。可以说,这是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望西都”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也许这复杂就是“意踌蹰”的原因和内容吧!接下来就是“伤心秦汉”二句,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元史》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作者赴任所途中,自然会看到这伤心惨目的景象。不过,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末尾二句,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从写法上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描写、抒情、议论三者的密切结合,融汇贯通,同时又以议论为中心,这在散曲中是很独特的。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精警深刻。其二是结构严谨,文气不断,层层深入,篇末点明题旨。全曲一气呵成,苍凉遒劲。它的主题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般引出的。一笔一浪,浪浪相迭,一浪又高似一浪。曲中虽然无一字一句写到元代社会现实,但暗中却字字句句与现实相关联,这正是作者用意的高明之处。此外全曲语言朴实无华,不假雕饰,点染自然,韵味至醇至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6 18: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