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索腔
弦索腔是在河南、山东一带兴起的。从明朝开始,〔山坡羊〕、〔琐南枝〕、〔傍妆台〕等小调俗曲逐渐盛行。这些小调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就形成了弦索腔。当时的开封与临清是弦索腔发展的中心。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弦索腔成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弦索腔因用弦索伴奏而得名,也称河南调、女儿腔、姑娘腔、巫娘腔等。弦索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音调悠扬动听,与梆子腔的风格大不一样。
弦索腔的主要剧种有柳子戏、丝弦戏、罗子戏、罗罗腔、卷戏、眉户戏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柳子戏和丝弦戏。
柳子戏也叫弦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一带。所唱声腔除俗曲、柳子外,还用高腔、青阳腔、昆腔等多种声腔演唱。清代中期,盛极一时。
丝弦戏流行于河北、山西一带。它又分为中路、南路、东路、西路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