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丝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丝瓜 【概况】: 异名 天丝瓜(《本事方》),天罗瓜(《普济方》),天吊瓜(《滇南本草》),天罗絮(《群芳谱》)。 基源 为葫芦科丝瓜属植物丝瓜或广东丝瓜的果实。丝瓜属全世界约8种,中国栽培2种。 原植物 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广东丝瓜L.acutangula(L.)Roxb.,又名棱角丝瓜(《中国 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丝瓜始载于《滇南本草》。《纲目》列于菜部瓜类,李时珍曰:“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为常蔬。……其茎有棱,六七月开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寸许,长则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 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瓜蒌子,黑色而扁。”古今所用丝瓜,原植物基本一致(仅广东和广西等省区使用同属植物广东丝瓜)。 形态 一年生攀援藤本。茎枝粗壮,有棱角,被微柔毛。 卷须稍粗壮,通常2~1歧。叶柄粗糙,长10~12cm;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约10~20cm,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基部深心形,弯缺深,上面有疣点,下面具短柔毛。雌雄同株;雄花呈总状花序,萼筒宽钟形,径0.5~0.9cm,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黄色,辐状,直径5~9cm,裂片长圆形;雄蕊5,稀3,花药1室;雌花单生,子房长圆柱形,柱头3。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嫩时肉质,熟后干燥,内有纤维网络。 种子多数,黑色,扁卵形,边缘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195页.图版50∶1-10) 生境与分布 中国南北各省广泛栽培,云南南部有野生,但果短小。世界温带、热带地区也有栽培。 广东丝瓜与丝瓜的区别在于果实外面具8~10条纵棱;雄蕊3,其中1枚花药1室。分布于中国南部,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多栽培。 世界热带地区也有栽培。(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195页.图版50∶11-15)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而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用种子繁殖,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播种。播前可将种子浸于冷水中12小时,取出后进行催芽,待芽长0.4cm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各0.8×0.6m开穴点播,穴深2cm左右,每穴播种子4~5粒,播后覆土浇水,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壮苗1株。亦可育苗,苗高5~7cm时移栽。 生长期一般追肥3~4次,保持田间清洁,结合中耕进行培土,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当瓜蔓长1m左右时,用树枝或竹竿设柱搭架,引蔓上棚架,如瓜蔓过长,可摘心,适当摘除下脚叶,以利通风透光。 丝瓜雄花多而密,应及时摘除过多的雄花,减少养分消耗。病害有霜霉病,可喷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白粉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虫害瓜蚜、瓜蛆,可喷40%乐果2000倍液喷杀。 采集 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 老丝瓜须于秋后采收。 。【化学】: 含9个皂甙成分。 其中2~5为4个新皂甙,即丝瓜皂甙J、K、L、M。余5个皂甙为已知结构:6、10、11为丝瓜皂甙A、E、F;14为3-0-β-D-葡萄吡喃糖基常春藤皂甙;15为3-0-β-D-葡萄吡喃糖基齐墩果酸[1,2]。还含粘液、丝瓜苦味质(Luffein)、瓜氨酸(Citrulline)、脂肪、维生素C、B等[3]。 广东丝瓜含氢氰酸[3]。 参考文献 [1]药学杂志(日) 1984;104(3)∶246 [2]药学杂志(日) 1985;105(9)∶834 [3]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1 。【药理】:❶ 抗病毒感染作用 幼年小鼠ip丝瓜提取物(LO43)200μg,对皮下感染乙脑病毒引起的死亡有明显预防作用。 感染病毒后给药,其保护率低。LO43对乙脑病毒无直接灭活作用。初步证明LO43是一种干扰素诱生剂,其有效成分可能是双链RNA[1]。 ❷ 抗过敏作用 丝瓜组织培养细胞中的泄根酸(BA),不仅具有与甘草次酸(GA)几乎相同的抗过敏作用(大鼠I型过敏反应),而且显示了比GA强几倍的抑制小鼠耳触性IV型过敏反应的作用;另外,对组胺、血清素或舒缓激肽引起的小鼠足趾肿胀,BA显示了比GA强10倍或10倍以上的抑制效果。 BA不同于GA,完全不抑制甾体类激素的代谢酶活性。BA的毒性很低[2]。广东丝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3]。 参考文献 [1]微生物学报 1985;25(1)∶66 [2]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89;(2)∶74 [3]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1 。【药性】:性味 甘,凉。 ❶ 《纲目》:“甘,平。” 归经 肝、胃经。 ❶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效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 主治 热病烦渴,痰喘咳嗽,咽喉肿痛,牙痛,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痘疹,疔疮,痈肿,乳汁不通。 ❶ 《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捣汁或烧灰研末。 外用:适量,捣汁涂、研末调敷或烧灰研末撒。 使用注意 ❶ 《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损命门相火,令人倒阳不举。” 配伍应用 ❶ 配灯芯、葱白,治小儿浮肿。 ❷ 配槐花,治下血。 单方应用 ❶ 《孙天仁集效方》:“治痔漏脱肛: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15g。为末,以猪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为止。” ❶ 黄宫绣《本草求真》:“丝瓜性属寒物,味甘体滑,凡人风痰湿热,蛊毒血积,留滞经络,发为痈疽疮疡,崩漏肠风,水肿等症者,服之有效,以其通经达络,无处不至。但过服亦能滑肠作泄,故书有言,此属菜中不足,食之当视脏气以为可否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