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御史中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也称中执法。在殿中掌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受公卿奏事,举弹不法。哀帝时御史中丞曾更名御史长史。西汉末年,因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晋以后又不常置御史大夫,故御史中丞成为事实上的御史台长官,职权颇重。南北朝沿设。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北齐复旧名。北周有司宪中大夫,职与御史中丞相同。隋代省中丞,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而以治书侍御史代中丞之任。唐贞观中复旧名。 ☚ 兰台 柱下史 ☛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简称中丞。汉代始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隋唐也以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并常常代行长官御史大夫之职。宋代御史大夫为加官,御史中丞则为御史台之长。 ☚ 御史大夫 侍御史 ☛ 御史中丞官名。始于西汉,为御史大夫佐官。隋代改称治书侍御史,为御史台副长官,掌监察司法。唐代沿设,置二人,正五品上(后改正四品下)。贞观中仍改名中丞。高宗武则天时又改名司宪大夫,旋复旧称,御史中丞常代大夫掌理台事,职权甚重。开元以后,常兼任中央派遣的各种重要使职,也被作为观察、节度等使的兼官。 中司/中宪 ☚ 副宪 中司 ☛ 御史中丞【同义】总目录 中司中宪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汉代设置。在御史大夫之下为佐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由此可见,御史中丞的职权范围是很广泛的。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为御史台的实际最高长官。在汉之后不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掌领御史台。东汉至南北朝,御史中丞号为“台主”,是权威很重的监察官。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唐宋虽置御史大夫,但常常缺位,而以御史中丞代行其职。宋时御史中丞亦往往以他官兼任。明代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至此不再有御史中丞之名,都察院的副都御史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汉代始置,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御史中执法。其职责是: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其权颇重,御史大夫易名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即御史大夫之任。北魏为御史中尉,督司百僚。唐代复置御史大夫,为御史台之长,御史中丞复为其佐。明代废而不用。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此后历代沿置,明代以后废。掌佐御史大夫察百民善恶。(见: 御史台、御史大夫) ☚ 御史大夫 御史长史 ☛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秦置,原为御史大夫副贰,在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外督诸部刺史、监察地方行政,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劾百官。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成为实际上的御史长官。哀帝元寿二年 (前1) 改名御史长史,东汉复为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主管监察、执法,常出督军旅,与尚书令、司隶校尉朝会皆专席而坐、称 “三独坐”,职权甚重。秩千石,名属少府。三国魏初改中丞为宫正,后又为中丞。晋亦以中丞为台主,与司隶分督百僚,魏、晋、宋并四品。梁国初建,置大夫,天监九年 (510) 改为中丞,置1人,十一班; 陈三品。北魏改为御史中尉,初第三品上,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 (499) 为从三品; 北齐同。隋朝因避讳,改置御史大夫,又另设治书侍御史2人。唐朝因隋制、高宗时因避讳、由治书侍御史改名,为御史台副贰,龙朔二年 (662) 改名司宪大夫,咸亨元年 (670) 复旧,武则天改置左右肃政台中丞,中宗改称左右御史中丞,玄宗复并为1员。御史中丞与大夫作为台中长贰与刑部、大理寺组成三司,审理狱案; 管理御史奏弹,大事则方幅弹奏,小事则署名押奏,与刑部尚书按覆囚徒。中唐以后,御史大夫以望重秩崇,官不常置,中丞实为宪台之长。初秩正五品上,武宗会昌二年 (842) 升正四品下。宋朝置为御史台长官,初多以他官兼任,正四品,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成为正员职事官,从三品。辽、金、元为御史台次官,辽为从三品。金恒以外台提刑政绩优秀者擢充。元至元五年 (1268) 初置时从三品,大德十一年(1307) 升至正二品。明初因置,御史中丞正二品,洪武十三年 (1380) 专设左、右中丞、寻罢。清朝则为各省巡抚兼右副都御史的别称。 ☚ 御史台 治书侍御史 ☛ 御史中丞yù shǐ zhōng chéng官名,秦汉皆置,俸千石,初为别监御史在殿中,密举非法。后为御史台率。属官有治书侍御史二人,俸六百石,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侍御史十五人,俸六百石,掌察举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威仪,有违失则劾奏。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后汉书·百官志三·少府·御史中丞》。北魏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尉。唐朝御史中丞正四品下,为御史大夫之佐官,御台的副长官。宋朝御史大夫不常置,中丞为台长官。见《魏书·官氏志》、《新唐书·百官三·御史台》、《宋史·职官四·御史台》、《通典·职官六·御史台》。参看"御史大夫"条。 御史中丞官名。秦朝置,为御史大夫主要属官。西汉沿置,掌图书档案,外督诸州刺史,内领侍御史,监察百官,并参治刑狱。由于御史大夫协助丞相管理国政,故监察主要由中丞负责。秩千石。东汉时为御史台长官,主管监察、执治,权任甚重。魏、晋、南朝宋皆四品,梁十一班,陈三品,北齐从三品。唐朝置为御史台次官,初为正五品上,武宗会昌二年(842)升为正四品下。唐中叶以后,又常作为观察使及大州刺史加衔。 御史中丞官名。西汉时为御史大夫之佐,秩千石。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劾按公卿章奏,为宫掖近臣。元寿二年(前1)更名为御史长史。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为御史台长官,划归少府管辖。属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十五人。御史中丞与尚书令、司隶校尉在朝会时皆可独坐一席,号称“三独坐”。职掌除举劾百官外,还经常奉命持节督州郡。自东汉至南北朝,御史中丞的威权颇重,北魏时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唐宋虽置御史大夫,但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职。唐龙朔年间一度更名为司宪大夫。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院之副都御史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官名。汉承秦置,为御史大夫的副职,居宫中兰台,一方面掌管国家的图籍和档案的储藏,一方面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并且监督行使地方监察权的各部刺史。西汉末年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御史中丞即成为御史台的长官,专司监察。东汉时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在集会时不与其他官员联席,称为三独坐。因为中丞掌纠弹百官过失,是皇帝的耳目;司隶校尉备御非常,是皇帝的爪牙;尚书令是行政中枢的首脑,均为人所敬惮,故特别表示其尊严。汉代御史中丞也常承诏办理一些有关司法的事务,常与廷尉等官一起审理诏狱,称为“杂治”。南朝宋时有一特殊的制度,就是把巡视宫廷的职务加给了御史中丞,规定御史中丞每月二十五日要绕行“宫垣白壁”一次。自西汉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以后,后代有时也设置御史大夫,那只不过是中丞的互名,与秦汉作为三公的御史大夫不同。唐中叶以后御史大夫因秩高很少任命,一直到五代与宋,御史大夫往往只用作兼官而不实授,故实际上在设置御史大夫时御史台的实际长官也仍是御史中丞。唐代御史中丞的具体职掌,一是掌理御史弹奏之事。唐初御史执行纠弹奏劾的职务是各自独立的,不受长官的指挥,后来有所改变,御史有弹奏之事须告知御史大夫或中丞,大事由御史大夫或中丞专折上奏,小事则由御史弹奏,其奏状须由大夫或中丞的署名。二是审理刑案。御史中丞与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共同覆审疑案,叫做“三司推事”。三是国家举行大礼时乘车辂为先导。唐代节度使多带御史大夫衔,观察使则多带御史中丞衔。中叶以后,大州刺史在近畿者亦带御史中丞衔,遂成定例。宋制,御史中丞如带寄禄官,尚书则称某官兼御史中丞,丞郎则称御史中丞兼某官,给事中、谏议大夫则称某官权御史中丞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