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奎利亚尔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1920—),出生在秘鲁首都利马市的一个富裕的商人家里。幼年丧父,中学毕业便进入利马天主教大学学习国际法,尽管家境已大不如前,甚至有时有些窘迫,他仍顺利取得了法学学士学位。1940年大学毕业后,开始迷上了外交生涯。他曾在秘鲁驻法国、玻利维亚和巴西大使馆任一秘、代办和参赞等职,后又被调进外交部,先后任法律和人事司、礼宾司及政治事务司司长,1964年任驻瑞士大使,后任副部长级外交部秘书长和外事办公室秘书长。1968年军人发动政变推翻文人政府后他又担任军政府的首任驻苏大使兼驻波兰大使,1978年调任委内瑞拉大使,由于工作出色,很得上司赏识,被派往联合国任秘鲁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和驻安理会代表,后又当选为联合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第26届联大副主席,安理会主席和七十七国集团主席,是担任国际组织高级职务的三位秘鲁人之一。1982年1月,他出任联合国秘书长,1987年10月又蝉联一届秘书长,任期刚好10年。
自1982年上任以来,他为解决世界“热点” 冲突,奔走各国,为解决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和提高联合国的声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作为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的第二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对国际事务的看法和解决国际纷争的主张上,一直持第三世界的观点和立场。在其任职期间,世界正处于变化莫测的年代,战争与和平仍是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把防止战争、促进和平、解决争端和解决地区冲突的希望寄予联合国。在对待国际事务的态度上,正如其在就职宣言中所称,他没有忘记自己是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更不会放弃第三世界的观点和立场,他谴责种族隔离和殖民主义,强调裁军和制止包括空间在内的军备竞赛,呼吁在联合国内就国际经济合作问题进行全球性谈判。他重视 “南南合作”,呼吁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困难。他曾于1982年8月和1987年5月先后两次访问中国。他称赞中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能与非正义现象作斗争,赞赏中英香港协议,认为中英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法应大力提倡。
1988年联合国被认为是历史上 “充满最为吉祥的和平前景的一年”。阿富汗问题在联合国的主持下,经过长达7年之久的日内瓦间接谈判,终于在1988年4月达成协议,原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持续了8年的两伊战争,在联合国通过的598号决议的基础上,经过安理会和德奎利亚尔一年多的耐心调解,也于1988年8月实现了停火,同年11月两国外长终于坐到了一起,在日内瓦举行了面对面的会谈,为继续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90年1月,在伊位克入侵科威特而引起的海湾战争爆发前,他不放弃一丝和平解决、避免冲突进一步扩大的希望,亲赴伊拉克与萨达姆和阿齐兹分别举行会议。爆发后,他强调中东地区的和平重建工作应由联合国出面安排,联合国应在战后的海湾地区发挥 “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坚信,只要严格遵守和执行联合国宪章,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新的国际秩序。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他每天的生活节律是相当紧张的。在他疲劳时,总爱听巴赫和舒伯特的乐曲,有时也会读读法国和拉丁美洲的文学作品。他爱好艺术、建筑和古典音乐,同时也喜爱烹调。此外,他对罗马教学和古墓遗址也颇有研究。他不但是位众所周知的职业外交家,还是位造诣颇深的学者。1962年至1964年,德奎利亚尔在从事外交工作的同时,兼任秘鲁外交学院外交法教授,空军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并著有 《外交法》 和 《对国家和政府的承认》 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