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派西方民族学学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注重用心理学原理研究人类社会,以人性、人格与文化变迁为主题,寻找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文化模式。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露茜·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代表作品有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1934年)、《菊花与剑》,米德《三个原始社会的性生活和性情》(1935年)、《男性和女性》(1949年)、安·卡迪纳(A.Cardinale)和拉尔夫·林顿(RalphLinton)合著《社会的心理边境》(1945年)等。
心理学派近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之一。狭义专指奥地利学派,广义泛指用主观唯心方法说明一切经济现象的各学派,包括洛桑学派和英国杰文斯、美国克拉克、德国李夫曼等人的经济学说。 心理学派 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 School一些教科书通常将奥地利学派叫做心理学派,事实上,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狭窄的,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看,心理学派还要包括瑞士的洛桑学派、英国的杰文斯 (Jevons,William Stanley)、美国的克拉克 (Clark,John Bates)、德国的李夫曼 (Liefmann,Robert) 等人,因此,可以说凡是采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说明一切经济现象的各类学说,都属于心理学派。 心理学派的特点是忠实于 “最后效用” 观点,不过不同国家和不同的作者使用的名称各不相同。杰文斯用 “效用的最后程度”,美国学者一般用 “边际效用”,瓦尔拉 (Walras,León) 用 “最后满足需要的程度”,有时也用“稀缺性” 这个名词。术语过多过滥,说明概念有些模糊。“边际效用” 这个术语似乎比“最后效用” 清楚些,这是现在公认的提法。 最早提出按照心理学派所使用的意义采用“最后效用”这个术语的似乎是一个名叫杜普伊特 (Dupuit) 的法国工程师,他在一篇题为《公路工程效用的衡量》 (1844年) 和另一篇题为 《公路交通的效用》 (1849年) 的学术论文中提出了这个术语,这两篇论文都刊载在《桥梁和公路年刊》 上,尽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们的真正重要意义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戈森 (Gossen,Hermann Heinrich) 也是最早使用边际效用这一术语的人之一,他在《人类交换法则的发展》 (1853年) 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思想最早是由杰文斯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中按比较系统的形式加以阐明的。瓦尔拉那个相似的概念 “稀缺性”,也几乎在同一时期 (1874年) 披露于众。最后,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晚些时候 (1881年) 在其《价值的哲学》 (Philosophy of Value) 中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尽管用主观心理来说明经济现象的起源是世界性的,但通常人们称其为奥地利学派的发明,因为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大多数都是奥地利人。其中,一般提到的有: 卡尔·门格尔(Menger,Carl) 的 《国民经济学原理》 (1871年),萨克斯(Sax,Emil) 教授的 《国民经济学的性质和任务》 (1884年),维塞尔 (Wieser,Friedrich von) 的 《自然价值》 (1889年),当然还有庞巴维克 (Eugen von B⍥hm-Bawerk)的 《经济财物的价值理论纲要》 (1886年) 和《资本实证论》 (1889年)。 但是后来似乎心理学派的影响传遍了美国,它的主要代表几乎都变成是美国籍了。克拉克 (Clark)、派顿 (Patten,Simon)、费雪(Fisher,Frank) 等美国教授都辛勤地从事于“边际效用” 的研究,他们不仅把边际效用这一术语用于资本与利息方面,而且也应用到分配领域。 心理学派的兴起与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分不开。19世纪中叶时,生理学家维伯 (E. H.Weber) 发表了关于感觉强度和耐久力的研究成果。1860年德国学者菲希奈 (Fechner) 出版了 《心理物理学讲义》,进一步阐述发展了维伯的理论,提出了心理学领域众所周知的“维伯法则”,即 “菲希奈法则”: 为了使感觉的强度按算术级数增加,则刺激的强度必须以几何级数增加。换言之,在短期内,如果刺激强度保持不变,则感觉强度必须递减。这样一种理论显然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派的理论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维伯法则” 在其中不能不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心理学派的一些理论大部分被列入了 “经济思想史” 的教科书,人们谈起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都不能不涉及到心理学派,以至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还是边际效用理论,这反映了心理学派的重大理论贡献,虽然这些理论或概念仍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 洛桑学派 弗莱堡学派 ☛ 心理学派 心理学派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与数理经济学派相对发展。他们主张从经济主体的主观心理动机出发解释经济现象。以奥国学派为代表。早在17、18世纪的英国、法国就已出现。19世纪30年代戈森提出的边际效用论标志着采用主观心理分析经济现象的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在奥地利出现的心理学派 (也称奥国学派或维也纳学派) 标志着采用心理分析方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心理学派门派众多,体系繁杂,它们以心理分析为主要分析工具,用边沁的苦乐主义的理论来解释个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以抽象演绎法或其他分析方法反对历史归纳法。心理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从这一点出发,他们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竭力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辩护。 ☚ 边际效用学派 奥国学派 ☛ 00009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