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扁鹊见蔡桓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亦题《扁鹊治病》。战国寓言小说。韩非撰。原载《韩非子·喻老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刘向《新序·杂事二》、《文选·七发》注和《养生论》注皆载录。陈蒲清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李格非等主编《文言小说》皆录入。扁鹊,姓秦,名越人,又称卢医,鄚县(在今河北省任邱县)人,战国时名医。蔡桓公,春秋时蔡国国君,与鲁桓公同时,与扁鹊相去近二百年。《史记·扁鹊列传》作齐桓侯,时间亦不合。扁鹊的诊断本领也写得过于神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可知本篇故事或源于传说,或依托比附,有韩非的虚构成分。作品描写: 扁鹊去谒见蔡桓侯,在旁边站了一会,说君王有病在皮肤里,如果不医治恐怕要加重,蔡桓侯说他没有什么病。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侯,说君王的病已蔓延到肠胃里去了,再要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侯仍是不予理睬,并且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一见蔡桓侯,扭头便走。桓侯派人查问原因。扁鹊说君王的病,已深入骨髓,无法治疗了。过了五天,桓侯病情恶化,派人找扁鹊,扁鹊已逃亡他国,于是桓侯便死了。这则寓言通过“扁鹊说病”、桓侯忌医的情节,恰好说明了《老子》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的旨义。文笔诙谐而又有机趣,巧妙地嘲讽了蔡桓侯的冥顽不化。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若能寻见了它发生的根源,把握了它发展的趋势,就可以在开始时给它施加影响,引导它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难事必定作于易,大事也必定作于细,要“早从事焉”。韩非在这里发挥的唯物主义原则,对人很有启发性。这则寓言,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曲折动人。蔡桓侯的刚愎自用、麻木不仁、前倨后恭、贪生怕死之精神面貌; 扁鹊敢于直言,不讳疾病真相,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蔡桓侯和扁鹊的“两种性格的冲撞,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诙谐与讽刺,幽默与严肃,相反相成,使人忍俊不住掩口而笑,又不禁掩卷沉思。” (杨太辛语) 魏源《行路难》 (十三首之六)“扁鹊见田侯”,则是据此故事写成的。

☚ 和氏之璧   涸泽之蛇 ☛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寓言。战国韩非撰。《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 扁鹊见秦武王   鸩说 ☛

扁鹊见蔡桓公

 题解
 本文载于《韩非子·喻老》。“喻”是一种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道理的方法。《喻老》是韩非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阐发《老子》思想的哲学文章。此篇名为后人加。篇中以治病喻治国行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译文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皮肤下有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要厉害起来。”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贪图好处,总喜欢给不害病的人治病,表示自己医道的高明!”
 隔了十天,扁鹊又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了,再不治会更厉害的。”桓公不搭理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又隔了十天,扁鹊再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侵入肠胃,再不治就会越发严重。”桓公还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一望见桓公,掉转身就跑。桓公派人追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下,用热水捣还够得着;在肌肉里,用针灸还能够达到;在肠胃里,吃(两付)汤药也还行;(若)侵蚀到了骨髓,那就是司命所管的事,(医药)是没有办法的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请见。”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发痛,派人到处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这样死了。
 所以良医应在病尚处于表皮的时候就开始治愈,也就是在疾病有小征象时就争取治好它。事情的祸福也有它刚露苗头的时候,因此说圣贤的人应及早开始从事。
 赏读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主旨在于阐发《老子》第六十三章“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欲制物于其细”的观点。这也就是说,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干大事必须从小处做起。文章塑造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扁鹊精通医术而且态度诚恳,具有治病救人的执着精神;蔡桓公刚愎自用又愚昧无知,讳疾忌医,是当时的统治者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语言、神态、行为的描写,既刻画出了一个旷世神医的形象,又塑造了一个拒谏饰非、自取灭亡的角色,这个形象的诫世、劝世的功能是巨大的。
 本文写作上故事情节发展层层推进,语言简洁明快,对人物刻画采取了白描的手法,充分说明了作者在本篇中提出的“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
 


《扁鹊见蔡桓公》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1),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2)。”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扁鹊”句——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蔡桓公,春秋时蔡国国君,与鲁桓公同时,与扁鹊相去约200年。《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作齐桓侯,时间亦不合。寓言小品或源于传说,或依托比附,人事往往不能确指。②有间——有一会儿。③腠(cou)里——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④“医之好治”句——意谓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作为自己的功劳。⑤居——停,过。⑥还走——转身逃走。还,通“旋”。⑦故——特意。⑧汤熨——汤,同“烫”,用热水焐;熨(wei),用炒热的药物敷患处,以散寒止痛。⑨针石——指针刺疗法。针,指金属针;石,指石制针。⑩火齐——即火齐汤,一种治疗肠胃病的清火药剂。齐(ji),同剂。(11)“司命”句——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命运的神。属,管。(12)“臣是以”句——是以,即“以是”,因此。无请,不问,不再说话。

赏析这则寓言小品以桓侯之病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叙述了桓侯的病情发展、扁鹊的再三劝谏,以及桓侯的执拗态度,构成一则结构完整而意味隽永的小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刻画出扁鹊和桓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桓侯,刚愎自用,讳疾忌医;扁鹊,敢言直谏,进退得宜。两种性格的撞击,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诙谐幽默中带着冷嘲热讽。这种相反相成的喜剧效果既引人发笑,更启人沉思。

作者将宗旨寄于叙事,故而在行文中洗净铅华,直陈其事。在平直、简略的叙事中,层层深入地阐明“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老子语)这样一条深刻的道理。以扁鹊逃秦、桓侯病死作结,使所要阐明的道理顿然显豁。司马迁在《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全录这则故事后,总结出“使圣人预知微”、“使良医得早从事”的教训,并归纳出六种影响疾病治疗的社会心理,其中“骄恣不论于理”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扁鹊见蔡桓公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扁鹊见蔡桓公

【题 解】

本则寓言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喻老》是韩非运用历史故事、历史资料解释和论证《老子》思想的哲学著作。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生,他是中医传统诊断法“望(看气色)、闻(听气息)、问(询症状)、切(摸脉象)”四诊的奠基人。当时人们认为他的医术可同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良医扁鹊相比,故称他为“扁鹊”。蔡桓公,蔡国的国君,名封人,春秋时人,文中又称作“桓侯”。据《史记》记载,秦越人生活于公元前四五世纪,比蔡桓公晚百年以上。韩非在《喻老》中引用这个故事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可能属于假托,时代问题无须细究。

为了论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要做好困难的事情,应当从细小的容易的事情做起)这一论点,韩非写了《扁鹊见蔡桓公》这一故事。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名医扁鹊的劝告,以致使极易治愈的小病发展为大病,最终不治身亡。它启示人们,要想避免祸患,就应该在发现祸患的初期就及时防止。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酿成大祸,无法挽救。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最后一命呜呼的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否则后果会不堪设想。

事实上,这则故事并非一篇独立的文章,而是韩非在他长篇哲学论著中的一个小论据,用以说明“制物于细,未兆易谋”这一观点。基于为说理服务的目的,本文文字质朴,没有多余的铺排雕饰,却准确洗练,如写桓侯的病情变化、外在形象以及扁鹊的医术高明,都用粗线条,并未作细致的描绘。但作者思维缜密,有浓缩文字的功力,加上遣词造句的准确,使人读来粗中见细。如写桓侯对扁鹊反应的前后不同,就是沿着桓侯病情的发展而表现的。病潜而未发时,出言不逊,态度傲慢;病入骨髓,浑身疼痛时,才“使人索扁鹊”,前后表现判若两人。这样不仅对比鲜明,突现了顽固害己、愚昧引祸的社会现象,而且揭示了祸患起于幽微的道理,从反面论证了“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

在记述事件时,作者详略适度,颇具匠心。其中详写了扁鹊的诊断和桓侯的反应,略写了事件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使矛盾的双方始终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对扁鹊与桓侯四次见面的叙写,则对第一次、第四次作详写,对第二次、第三次作略写。因为第一次是故事的开端,必须将起因交代清楚,而第四次是故事的高潮,所以应详写。

文章还用结构相同的句式,多次反复地叙述情节,每次叙述固然简略,但前后联系起来,又收到了详尽的效果。如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四次诊断:“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这四句话的句式大致相同,合起来便揭示了病情逐步变化、加深的过程。

作为一篇寓言故事,本文寓意的深刻远远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它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人有错即如有病,患者应闻过则喜,主动求“医”,以求把病治好;如果讳疾忌医,甚至以怨报德,拒人于千里之外,那无疑就是自戕。


寓言《扁鹊见蔡桓公》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韩非子·喻老》


 【注释】
 ①蔡桓公: 春秋时蔡国国君。②腠理: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表层。③桓侯:即蔡桓公。④还走:回头就跑。还,返回。走,跑。⑤汤:中药的汤剂。熨:将药加热用布包后敷于患处治病。⑥针石:用针或石针刺患处治病。⑦火齐: 火齐汤,古代一种清火去热的药剂。⑧司命: 传说中掌管生死命运的神。
 【意译】
 有一天,名医扁鹊来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便对蔡桓公说:“大王有病了,病还在皮肤表位,如果不赶快治疗,恐怕要向深处发展。”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哪里会有病呢?”扁鹊见桓公不相信,也就不再说什么。扁鹊走后,桓公便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炫耀他医道的高明。”十天后,扁鹊又来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发展到了肌肉和皮肤之间啦,不治疗会愈加严重的。”桓公听了,根本不去理睬他;扁鹊走后,他又一次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求见。他一到来,便对桓公说:“您的病已进入到肠胃里了,再不治疗,就要不可收拾啦!”桓公板着面孔,一声不吭,看也不看他一眼。扁鹊见这光景,只得告辞。等他一走,桓公又大发了一通脾气。再过了十天,扁鹊见了桓公,回头就跑。桓公感到很奇怪,派人前去询问。扁鹊答道:“病在皮肤,用药水洗或用膏药贴,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皮肤之间,扎扎针可以治好;病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清火去热的药也能治好。等病发展到骨髓里的时候,那就只有鬼神管得着了,我已无可奈何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到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问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可是他已经逃往秦国了。不久,桓公就病死了。
 【解说】
 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一个事物的质变,都是由无数次的量变积累而出现的。量变是物质变化的前提,质变是事物变化的结果。如果要想阻止事物向大的方面发展,引起质变,那么就必须时刻注意事物小的方面的变动,即量的变化。否则,等到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质变。在这则寓言中,蔡桓公的病在皮肤的表层、在肌肤之间与在肠胃里时,还只是属于量方面的变化,通过汤熨、针灸与服几剂清火去热的药,还可以治疗;但等到病深入到骨髓之中,即已经发生了质变时,即使像扁鹊这样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最后,尽管蔡桓公翻然醒悟,派人遍索扁鹊,但是为时已晚,只能在痛苦与悔恨中死去。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人们可以明白两个道理:第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规律。大病是由小病发展起来的,许多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因此,对于疾病或其它坏事,都必须防微杜渐,及早解决问题。否则,如果自以为是,讳病忌医,错误就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第二,正如蔡桓公在听到扁鹊的病情报告后不愿意承认一样,疾病或其它坏事在开始阶段,并不是会轻易被人们所认识的。因此,决不可以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拒绝别人的善意批评。
 【相关名言】
 宁可因为真话负罪, 不可靠了假话开脱。

——波斯·萨迪


寓言“扁鹊见蔡桓公”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韩非子·喻老》


 【注释】
 ①蔡桓公: 春秋时蔡国国君。②腠理: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表层。③桓侯:即蔡桓公。④还走:回头就跑。还,返回。走,跑。⑤汤:中药的汤剂。熨:将药加热用布包后敷于患处治病。⑥针石:用针或石针刺患处治病。⑦火齐: 火齐汤,古代一种清火去热的药剂。⑧司命: 传说中掌管生死命运的神。
 【意译】
 有一天,名医扁鹊来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便对蔡桓公说:“大王有病了,病还在皮肤表位,如果不赶快治疗,恐怕要向深处发展。”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哪里会有病呢?”扁鹊见桓公不相信,也就不再说什么。扁鹊走后,桓公便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炫耀他医道的高明。”十天后,扁鹊又来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发展到了肌肉和皮肤之间啦,不治疗会愈加严重的。”桓公听了,根本不去理睬他;扁鹊走后,他又一次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求见。他一到来,便对桓公说:“您的病已进入到肠胃里了,再不治疗,就要不可收拾啦!”桓公板着面孔,一声不吭,看也不看他一眼。扁鹊见这光景,只得告辞。等他一走,桓公又大发了一通脾气。再过了十天,扁鹊见了桓公,回头就跑。桓公感到很奇怪,派人前去询问。扁鹊答道:“病在皮肤,用药水洗或用膏药贴,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皮肤之间,扎扎针可以治好;病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清火去热的药也能治好。等病发展到骨髓里的时候,那就只有鬼神管得着了,我已无可奈何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到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问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可是他已经逃往秦国了。不久,桓公就病死了。
 【解说】
 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一个事物的质变,都是由无数次的量变积累而出现的。量变是物质变化的前提,质变是事物变化的结果。如果要想阻止事物向大的方面发展,引起质变,那么就必须时刻注意事物小的方面的变动,即量的变化。否则,等到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质变。在这则寓言中,蔡桓公的病在皮肤的表层、在肌肤之间与在肠胃里时,还只是属于量方面的变化,通过汤熨、针灸与服几剂清火去热的药,还可以治疗;但等到病深入到骨髓之中,即已经发生了质变时,即使像扁鹊这样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最后,尽管蔡桓公翻然醒悟,派人遍索扁鹊,但是为时已晚,只能在痛苦与悔恨中死去。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人们可以明白两个道理:第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规律。大病是由小病发展起来的,许多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因此,对于疾病或其它坏事,都必须防微杜渐,及早解决问题。否则,如果自以为是,讳病忌医,错误就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第二,正如蔡桓公在听到扁鹊的病情报告后不愿意承认一样,疾病或其它坏事在开始阶段,并不是会轻易被人们所认识的。因此,决不可以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拒绝别人的善意批评。
 【相关名言】
 宁可因为真话负罪, 不可靠了假话开脱。

——波斯·萨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4: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