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髮 > 抓髻 抓髻 zhuājì 古代的一種髮式,多爲未婚女子所用,借以標明身份。其式上攏頭髮,綰於頭頂或頂兩旁,形如握拳。《老殘遊記》第二回:“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 抓髻满族少女发式。亦称“丫髻”或 “髽髻”。清朝同、光以前处女妆束。满族旧俗,处女届及笄之年,止梳单、双抓髻,将发扎作双角形,或扎单只,单髻顺梳头顶,双髻横梳两旁,至结婚日方改。后因此发式不甚美观,渐废。只于行结婚礼当日,在头顶挽成一丫髻,插戴绒花,取“富贵荣华”之意,花上有通草制做成人形,如麒麟送子之类,以遵此礼。男女幼年初婚,谓“髽髻夫妻”,“结发夫妻”之意,即源于此。 抓髻zhua jihair worn in two bu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