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野古Báyěgǔ历史上回纥族姓氏。《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拔也”云: “回纥姓,一作拔野古。”详见 “拔也” 条。 拔野古一作“拔野固”、“拔曳固”、“拔也古”。唐初回纥“外九部”之一。其先民为铁勒诸部之一,在今蒙古东方省。原住仆固东,邻靺鞨。地方数千里,少农业,主要从事游牧兼射猎,产良马和精铁,乘木逐鹿于冰上。语言风俗大抵与突厥同。贞观三年(629)与仆固、同罗、奚、 一起遣使来唐,至二十一年,大“俟利发”(首领)屈利失内附,唐在其地置幽陵都督府,拜屈利失为武卫大将军(都督)。显庆(656—660)年间与思结、仆固、同罗联合反唐,唐遣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击败之。至天宝(742—756)年间又自动来唐朝贡。以后属回纥。 拔野古 拔野古古部族名。铁勒之一支。又作拔野固。故地在今蒙古东方省一带。唐贞观三年(629),与仆骨、同罗等部入朝。贞观二十一年(647),首领屈利失举部内属,置幽陵都督府。以屈利失为都督。天宝以后属回纥。 ☚ 浑 阿跌 ☛ 拔野古即“拔也古”(1363页)。 拔野古亦作 “拔野固”、“拔曳固”、“拔也古”。古代北方部落。唐初回纥 “外九部”之一。其先民为铁勒诸部之一,游牧于今蒙古东方省。原住仆固东、邻靺鞨。主要从事游牧,兼营射猎,产良马和精铁,乘木逐鹿于冰上。语言风俗大抵与突厥同。贞观三年(629)与仆固、同罗、奚、霫一起遣使向唐朝贡。二十一年,首领屈利失内附,唐在其地置幽陵都督府。显庆年间(656—660)反唐,被唐军击败。天宝间 (742—756) 复来唐朝贡。以后属回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