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拾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代诗人。二十一岁入长安,初试落第。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擢为麟台正字。垂拱二年从乔知之北征,归朝后转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第二次从军,任建安王武攸宜参谋,东征契丹。遭武攸宜排挤打击,于圣历元年辞官归隐。被武三思指使县令诬陷入狱,迫害而死。著有《陈拾遗集》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索引:陈子昂,伯玉,射洪,拾遗。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祖辈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唐代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因别于晚唐杜牧,人称“老杜”。因十三世祖西晋杜预为京兆杜陵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少陵野老等。唐代诗人杜审言之孙。开元间曾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等地,天宝三年结识李白、高适等。后至长安,寓居十年。天宝十四年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赴奉先探亲。安史之乱爆发。至德元年移家鄜州,只身奔赴灵武,中途为叛军所俘,押回长安。次年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授左拾遗。因营救房琯事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寓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乘舟出川,飘泊湖北湖南,死于湘江舟中。被后人尊为“诗圣”。原有集六十卷,已散佚,宋人编有《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千四百余首,编为十九卷。
索引:杜甫,子美,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少陵野老,拾遗、工部,老杜,诗圣,浣花溪草堂。

拾遗

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分为左右,左拾遗隶于门下省,右拾遗隶于中书省,各二人,从八品上,后增至各六人。掌规谏讽谕,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

拾遗

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始置,分属中书、门下两省,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官员。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时宜;拾遗

◉ 时宜shíyí  当时的需要。〈例〉不合~/ 做合乎~之事。
◉ 拾遗shíyí 
❶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例〉夜不闭户,道不~。
❷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例〉~补阙/ 《集外集~》。

拾遗【同义】总目录


拾遗小谏遗公

博得、博取、得到、搞到、获得、获取、获致、捞到、弄到、取得、拾遗、收获、赢得;丢失、丧失、舍弃、失掉、失去、遗失

○博得bó dé

(动)获得;得到(好感、同情等):~好评|~信任|~满堂彩|~美誉。

○博取bó qǔ

(动)用言语、行动取得信任、重视等:~欢心|~众人的同情|~赞赏|~喝彩声。

○得到dé dào

(动)事物为自己所有:~奖励|~机会|只要一~消息,我就动身|从中~教训 |~的印象并不佳|什么都没~|~提高|情况~反映 | 没有~许可。

○搞到gǎo dào

(动)弄到:千方百计~手|如果能~原料,就能开工了。

○获得huò·dé

(动)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好评|~经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

○获取huò qǔ

(动)取得;猎取:~利润|~情报|从生活中~创作素材。

○获致huò zhì

(动)获得;得到:经济~长期繁荣|两国的边界问题~解决。

○捞到lāo dào

(动)用不正当手段取得:~钱财|~外快|~政治资本。

○弄到nòng dào

(动)用一定办法取得:~这些钱粮不容易|终于~几本急需的书 |这些东西是哪里~的?

○取得qǔ dé

(动)得到:这是~胜利的关键|多方寻觅后,终于~联系|~独立只是建设国家的第一步。

○拾遗shí yí

(动)拾得别人遗失的东西:夜不闭户,道不~。

○收获shōu huò

(动)取得:~庄稼|几分耕耘,几分~。

○赢得yíng dé

(动)博得;取得:~全场喝彩|~时间|~信任与支持| 了却君王天下事,~生前身后名。

●丢失diū shī

(动)遗失:~一个公文包|常~东西|~的钱,别人给送回来了。

●丧失sàng shī

(动)失去(不能失去的重要东西):~信心|~工作能力 |~警惕|夺回~的市场。

●舍弃shě qì

(动)丢开;抛弃;放弃:不忍~|~个人利益,服从大局。

●失掉shī diào

(动)原有的不再具有:不能~良心|~这个机会很可惜|收复的城池又~了 |他这样做,并不~什么。

●失去shī qù

(动)失掉:~知觉|~效力|如果这样,那就~任何意义了。

●遗失yí shī

(动)由于疏忽而失掉(东西):这是重要文件,千万不可~|他的东西并没有~|这位小同学把我~的钥匙送回来了。

遗失←→拾遗 拾得 拣到yí shī ← → shí yí shí dé jiǎn dào

遗失:由于疏忽而失掉(东西)。
拾遗: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占为己有。
拾得:拣到别人丢失的东西。
拣到:拾到别人丢失的东西。
【例】 她猛然想起,到这里已经有五六天,还不曾收到沈浩如的信,她的信会被遗失么? (艾明之: 《竇痢? 风俗之美,男女自不取於涂,而百姓羞拾遗。(《荀子·正论》) 他在註乩锸暗靡恢皇直怼P∶髟诠袄锛鸬揭桓龊谄ぐ?

拾遗

❶ 拾取他人遗失的东西。《荀子·正论》:“夜不闭户,路不~。”《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求利以污其行乎?”
❷ 比喻轻而易举。《汉书·梅福传》:“举秦如鸿毛,取楚若~。”
❸ 补录缺漏。《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补蓺。”

轻而易举

轻而易举

顾指 摘髭 缚鸡弄丸 如拾地芥 一蹴而蹴 摧枯折腐 拉朽摧枯
轻而易举的事:灶上扫尘
比喻轻而易举:折枝 呼吸 拾遗
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举手之间 发覆振蒙 发蒙振落 发蒙振槁 发蒙启覆 发蒙药滞
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举手 折槁振落 热鏊翻饼
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探囊取物囊中取物
事情轻而易举:一蹙 一蹴(~而得) 汤雪 探囊 举手投足 易如反掌 易如覆掌 易如翻掌 易如反手 易同反掌 易于反手 易于反掌 易于覆手
收拾对手轻而易举:左萦右拂
(事情很容易做:轻而易举)

☚ 事情容易做   轻松 ☛

补充和改正

补充和改正

补正
补充编写的著作:补编
把书籍正文或前人著述中的遗漏之处补上,附在后面:补遗
 订正补遗:订补
 订补缺失:订阙
 补充遗漏,纠正错误:补漏定讹
补充他人所遗漏的事物:拾遗
补充他人遗漏的事物或缺失的地方:拾遗补缺 拾遗补阙
摘录补充:挦补
增添补充:增补
 增补和修订:增订
 辑录增补:辑补
 纂集增补:纂补
 窜改增补:羼补

另见:补缺2 增加

☚ 补充2   校正 ☛

拾取

拾取

拾(拾掇;~物;俯~) 捡(捡拾;~纸;~柴) 掇(掇拾;挢掇) 捃(捃拾) 摭 拣 拓
拾取他人的遗失物:拾遗(路不~)
拾取别人扔掉的废物:拾荒 捡破烂
捡取别人漏收的种子、果实:拾荒 捡荒
(从地上捡起东西:拾取)

☚ 领取   送出 ☛

记录1

记录1

记(注记;署记) 纪 录(录记;著录) 载
用笔记录:笔录 铅摘 鈆摘
用簿册记录:簿记 记识
用曲谱记录:谱次
照人口授记录:笔授
按事物系统、次序记录:谱次
有听到的就记录:有闻必录
事后补充记录:追记 补记 补录
 补记缺漏:拾遗
 追记补写:追录
论说记录:论撰 论撰
采集记录:采录 采甄 撮录
 广泛收集记录:兼收并录
整理记录:记疏
查考记录:案纪
 稽考记录:考述
亲手记录:手记
表彰记录:旌录
暗中记录:默籍
如实记录:直笔
详细记录:备录
记录清楚:记清
记录并禀报:记谘
 记录并上奏:记奏
(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记录)

另见:记述 记载 事情 所说的话

☚ 记录1   记录内容 ☛

著作

著作

著(著录;著撰) 青简 论撰
文字著作:篇章 篇条 篇记 篇语
对别人著作的敬称:高制
著作的开头:开篇
篇章的开头:发篇
著作的原本:原著
著作和编纂的成品:著述 余渖 汗简
作品著述:篇述
文章著述:辞翰
著述甚多:败笔成丘
笔记一类的著作:笔谈 笔录
解释经文的著作:传(经传;集~;补~)说记
疏解经籍的著作:议疏
阐发原书义蕴的著作:广义
采用表格式编篡的著述:表(年~)
历史著作:笔乘
专题著作:专著
带有研究性的著作:论著 论箸
遗漏补充的著作:补编 补遗 拾遗
前人的著作:陈编 前志
前人遗留下来的著作:遗著
前人的遗著、遗作:遗书
死者留下的著作:遗作
散佚的篇章:遗篇
(著作的成品:著作)

☚ 著作   诗文著作 ☛
拾遗

拾遗

官名。唐代置。掌随侍皇帝左右,侍奉讽谏等事。晋时有备官拾遗补缺之称,但非名官,唐武则天始定为官名。门下省、中书省设置,门下省称左拾遗,中书省称右拾遗。《旧唐书·职官志二》:“左补缺2员,〔从七品上〕; 左拾遗二员,〔从八品上。古无此官名。天后垂拱元年 (公元685年) 二月二十九日敕: ‘记言书事,每切于旁求; 补缺拾遗,未弘于注选。瞻言共理,必藉众才,寄以登贤,期之进善。宜置左右补缺各2员,从七品上,左右拾遗各2员,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行立次左右史之下。仍附于今。’ 天授二年 (公元691年)二月,加置3员,通前五员。大历四年 (公元769年)补缺、拾遗各置内供奉两员。七年五月十一日敕,补缺、拾遗宜各置两员也〕。补缺、拾遗之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状而荐言之。”

☚ 实录院点检文字   使 ☛
拾遗

拾遗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 (685) 置,左、右各2人,从八品上。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天授二年 (691) 左右各加3员。中宗神龙初依旧各置2员。又有内供奉,无员数,位望俸禄,一如正官。为供奉官,掌侍奉规讽,授任不由吏部而由君相。北宋初置左右拾遗,分隶门下、中书。太宗端拱元年 (988) 改为左、右正言。元丰 (1078—1085)改制前为寄禄官。改制后,掌规谏讽谕。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188)复置,专任谏诤隶中书门下省,光宗绍熙二年 (1191) 又改为正言。辽朝亦置,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金朝谏院有左右拾遗,正七品。明建文 (1399—1402) 时,六科及通政使寺均增置拾遗,成祖即位初革废。

☚ 补阙   城门郎 ☛

拾遗拾遺shí yí

❶比喻轻而易举。《儒门事亲·卷六》:“病去如拾遗。”
❷补录缺漏。借作此类书的书名。《本草纲目·序例》:“仍取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刊正别名。”

拾遗

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pocket lost articles
夜不闭户、道不~的良好社会风气doors need not be bolted at night and articles left by the wayside are never appropriated—evidence of good public order and high moral standards in society

拾遗shí yí

 拾遗,在汉朝为官制用语,指大臣补救皇帝遗失之谏。到唐朝,则为正式官名,掌供奉讽谏,分左右,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从八品上。《汉书·楚元王传》:"(更生)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拾遗

官名。武则天垂拱年间始置。其名称取意于“国家有遗事拾而议之”,职掌与补阙同,即向皇帝讽谏过失,荐举贤良。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并从八品上。北宋改为左右正言。

拾遗

官名。唐武则天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设置,左右各二人,后定制左右各六人,秩从八品上,比左右补阙低一级。左拾遗隶门下省,右拾遗隶中书省,与左右补阙共掌讽谏,大事廷议,小事则上封事。宋沿置,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改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元丰改制前为寄禄官,改制后与左右补阙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当,三省至各级官署事有违失,均可谏正。明建文中,曾一度废止六科左右给事中,增设拾遗、补阙,成祖即位,废拾遗、补阙,仍置给事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7 12: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