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接䍦”、“𦌈䍦”、始於晉時的一種巾帽,多白色。後世仿之不衰。《晉書·山濤傳》:“簡每出嬉遊,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陽池。時有童兒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茗艼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籬。’”唐·李白《襄陽歌》:“落日欲没峴山西,倒著接䍦花下迷。”又《襄陽曲》:“山公醉酒時,酩酊高陽下。頭上白接䍦,倒著還骑馬。”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朱放》:“嘗著白𦌈䍦,鹿裘筍屨,盤桓酒家。”《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七回:“贏色的又要去掛紅,誰讓你倒著接䍦。”清·孔尚任《桃花扇·投轅》:“倒戴着接䍦帽,横跨着湛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