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搅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搅团jiào tuǎn

关中一种粗粮面食。一般用玉米面做成。先把水烧开,然后给撒玉米面粉,这时,要边搅动边撒粉,以防有圪塔出现,再煮熬熟,成为稠糨糊状就行了。此做法,关中谓“缹(fó)搅团”或叫“打搅团”。搅团缹熟后,一般有两种吃法:一是凉冷切块煎汤而食;一种是漏蛤蟆馉饳,凉调或也煎汤而食。关中人吃搅团有歌:早上“饦”,中午“团”, 晚上“蛤蟆鱼”烩“三鲜”。也说“缹(fó佛)搅团”。

搅团

洋芋或小米、黄米加水煮得烂熟,再加面粉不断搅动而做的稠糊状食物。少年:“油泼辣子油泼蒜,辣辣地吃了一碗搅团。” 《爱情花儿》:“褂子裁成套裤了,搅团打成浆糊了。” 《寡妇种田》(贤孝):“山芋种上一田,吃个山芋搅团。”

搅团搅糰jiao3 tuan2

(名)糊状食品,多用玉米粉等加水(有的还加蔬菜)搅熟而成。是穷苦人家的食物。成都一带多叫*搅搅kao2kao2-1

搅团tɕiau53t‘uan21jiao53tuan21

用米粉或玉米粉搅之成团的干粥样食物。明万历《温州府志》卷三《建置志·坊表附坊市》: “士宁坊,俗搅团巷。”此巷或以制作、出售“搅团”得名。清陈奕禧《皋兰载笔》: “隆德地贫,民食艰窘,每以时磨莜麦作麦成糊,肉汁和而噉之,以为美馔,名曰搅团。”罗世勋《西征竹枝词 (自灌赴茂谒先墓)》: “客作搅团兼打饼,只因落后每争先。”题注谓从灌县 (今都江堰市) 到茂县。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镇源县志》卷五《民生志·饮食》: “搅团,此农家饭也。其作法甚简单,用荞面入锅,以面杖搅之成团,佐以菜汤, 城中人亦尝食之。”沙汀《青㭎坡》一: “青㭎坡, 难活人, 白天吃的稀搅团,晚上睡的豌豆藤!”原注: “搅团: 用米粉或玉米粉搅成的粥一样的食物。”

搅团tɕiɔu53 t‘u24

开水中撒面搅动,成为黏稠状的饭,放在醋汤水中就食。俗言 “龙缠头”。传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逃入农家,农家做此饭招待,刘秀问食法,农家戏言筷子一揃,绕头一圈,汤中一蘸,入口一嚥。因刘秀后为皇帝,此饭作缠龙头或龙缠头。大年三十早晨,正月初五、二月二农家必吃搅团,称缠年、缠五、缠龙头。脸上永远无表情变化,称搅团脸。

搅团6035一种糊状食品,多用杂粮(玉米粉、青稞面等)做成,有的还加蔬菜或调料。中原官话。山西运城〖〗。陕西中部。陈正庆等《小贩小官小教师》:「给小勇做的鸡汤面,祝老师爱吃辣~。」《爱情小说集》:「糊汤、~、麦饭、干面、猴耳朵。」新疆鄯善〖〗。青海西宁〖 〗。兰银官话。甘肃兰州〖〗。西南官话。四川成都〖〗。

搅团

见“散饭”。

搅团

搅团

“搅团”是青海各民族群众最为普遍食用的一种风味小吃,作法新颖别致,一般叫“打搅团”,其指制作要粗中有细,紧凑而有劲。搅团吃法也有多样:趁热用勺挖一块放在碗中,用勺背沾油压成凹形,调入调料用筷子划成块吃。

☚ 三刺   青海菜花蜜 ☛
搅团

搅团jiɑotuɑn

民间传统小吃。流行于境内各地。制法:用玉米面加水在大锅里煮,拿擀面杖不断地搅动,熟后晾在盘或盆里成块状。分汤吃和干吃两种。汤吃时,先在锅里预先配制汤水,再将凝结的搅团切成小块放进,然后舀入碗中吃;干吃时,先在碗里放上盐、醋、油泼辣子、葱花等,将搅团放入拌吃。也有用礼状器皿将未成形的搅团滤入凉开水中,状如小鱼。吃时,捞入碗中,加上调料拌吃。现用麦面代替玉米面。

☚ 揭碌碡   遇面 ☛
搅团

搅团

地方风味食品。搅团多用玉米、豆类、荞麦等杂粮面粉做成。锅中烧开水,徐徐撒入面粉,边撒边搅,用文火慢慢馇煮,待结成稠硬团状后,再沿锅淋入开水,慢慢馇煮,不能使搅团焦煳。馇煮到一定火候,要不停地用擀面杖等器物在锅内旋转搅动,搅动的时间越长越好。搅团做好后,盛入碗中,浇盛清汤臊子,调油泼辣椒、蒜、盐等佐料而食。清汤臊子有浆水、素菜、荤菜三种。素菜的配料有豆腐丁、土豆丁、胡萝卜丁、木耳、海带、菠菜等。荤菜的配料与素菜基本相同,不同处在于配有大肉、羊肉等。荞面搅团配羊肉臊子味道更佳。

☚ 猪油盒   馓饭 ☛
000024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