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肢、断指再植后的康复医疗
断肢再植后康复医疗的任务是促进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等基本功能的恢复,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日常生活活动及工作能力的恢复,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1963年我国医务人员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施行断肢再植手术,以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医院进行这类手术,再植的成活率不断提高。但断肢再植后如不经康复训练,往往遗留一定的功能障碍,严重的肢体功能全失,其使用价值不如一个适当的假肢,大大损害了断肢再植的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在不断提高再植手术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再植后的康复医疗。
康复医疗应从再植手术完成之日开始,康复措施以医疗体育及作业治疗为主,配合理疗及心理治疗,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时,还需为患者安装必要的功能支具或设计特殊型式的生活用具及工具,作为肢体的补偿。
康复医疗按病程可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 自再植手术完成至骨折愈合为止。此期的康复措施主要有:
(1) 为了消肿,应抬高患肢,作离断处近端的按摩,并进行理疗,如微温量的微波治疗,透明质酸酶离子导入等。
(2)为了防止关节废用性挛缩,应小心进行肢体近端及远端未被固定关节的被运运动。
(3) 为了防止肌肉萎缩,术后3~4周软组织愈合时,即应开始伤肢近端关节的主动运动或助力运动,伤肢被固定部分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对未恢复收缩力的肌肉进行感应电治疗。
(4) 为了软化疤痕组织,可交替应用超声、碘离子导入及音频等理疗。
(5) 为了防止强迫卧床引起并发症,保持全身健康,应提倡早期起床,作卧床或离床的全身性保健操。
(6) 此期应特别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消除悲观、忧郁、焦虑等心理,树立功能康复的信心,并为长期的功能锻炼建立思想准备。
第二期 从骨胳愈合,外固定去除后开始。此期的康复措施有:
(1) 系统地进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锻炼,利用主动运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或关节功能牵引。宜在热疗后进行。
(2) 系统地进行恢复肌力的锻炼。对0~1度肌力的肌肉进行被动运动,传递冲动练习及感应电治疗; 对2—3度肌力的肌肉作助力运动及主动运动; 对4度以上肌力的肌肉作抗阻运动。
(3) 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有一定恢复时开始作业治疗。
(4) 手部功能恢复不全时,可使用特殊的生活用具,如在匙子、牙刷、梳子上装上较长、较粗或弯曲的柄,在笔杆上装上套扣、横杆等。还可配制适当的功能支架,如帮助伸腕、伸指的弹性支架等。
后期矫形修复手术前后的康复医疗: 矫形修复手术与康复医疗密切配合,是使手术达到充分效果的重要保证。
(1) 肌腱松解术: 术前应进行充分的关节活动范围练习,使远端关节的被动活动处有较满意的恢复。术后3—4天不待切口愈合即应及时开始主动及被动的运动练习,结合碘或透明质酸酶离子导入,超声等治疗,尽量维持术中达到的肌腱滑行幅度,防止再次粘连。
(2) 肌腱后期修复: 术前须进行充分锻炼以恢复远端关节的活动度。术后的固定须精打细算,尽量缩小固定范围,缩短固定时间。应及时开始防治粘连的理疗及一期功能锻炼。固定去除后及时进行恢复关节和肌腱活动度及肌力的锻炼。如粘连已牢固形成、康复治疗无效,则须行手术分离粘连。
(3) 肌腱或肌肉移位: 术前宜进行肌力练习以增强用来移植的肌肉。肌腱移位后其功能改变,运动中枢的联系也须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建立新的动作协调。这种改变有时须经专门的训练才能实现。训练的方法是集中注意力反复练习新的动作,在视觉及本体感觉的参与下建立起新的动力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