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秋谷梁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
汉代今文经学派的经典之一,又称《谷梁春秋》,简称《谷梁传》。据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及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说,谷梁子名俶,一名赤,字元始;该书系由孔子的弟子子夏传给谷梁俶,由谷梁俶所写定。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其他学者考证,该书中引有谷梁俶之后的经师沈子的解说;又引有尸子的话,尸子为商鞅的老师,年代亦在谷梁俶之后;并且又有“谷梁子曰”的字样,书即由谷梁俶所自作,则不应自引己说。因此推断该书与《春秋公羊传》相类,是由众多经师口耳相传,到汉代才“著于帛书”,并“题其亲师”,以示崇敬的。唯著于帛书者之姓名已不可考,其成书时间似稍晚于《春秋公羊传》。最初与《春秋》经文单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1卷,大约至范宁作《集解》时,始将经传合并为一。该书内容着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体裁性质与《春秋公羊传》相近,但具体记述又多不相同。其中也保存有一定的史料,如宣公十五年记载西周时期井田制的遗制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与《春秋左氏传》、《孟子》等所载,同是研究古代经济制度所必引用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史,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的注本主要有范宁注(集解)、杨士勋疏的《春秋谷梁传注疏》,有《十三经注疏》本,《四库全书》本等;以及清钟文丞《谷梁补注》等。《春秋谷梁传》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可相互并读。《春秋三传》的综合研究著作,有题名汉郑玄的《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各1卷,唐陆淳《春秋集传辨疑》10卷,宋刘敞《春秋权衡》17卷,清初钦定《春秋传说汇纂》38卷,顾栋高《春秋三传异同表》,清末民初廖平《春秋三传折衷》,以及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1988年巴蜀书社出版),台湾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198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等。 春秋谷梁传 解释《春秋》注本。十一卷。据传由战国谷梁子撰。西汉时著录成书。 谷梁子,名淑,亦名赤,字元始。鲁人。据说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书名《谷梁传》。既然谷梁子是子夏的弟子,那他应该是战国初人,那么《谷梁传》应该用古文字写成,且成书早于《公羊传》,但是《谷梁传》成书于《公羊传》之后,而且是今文。从《谷梁传》和《公羊传》的行文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同是出于子夏的传授。如果是同出一师,只应有大同小异,详略差异,不能自相矛盾。但两传矛盾之处较多。如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和楚成王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因为宋襄公不想在敌人半渡时和待其立足未稳时发动攻击,结果两次失掉了进攻的机会,因愚蠢地讲究仁义吃了败仗。《公羊传》对宋襄公极度夸奖,认为“虽文王(周文王)之战不过此也”。而《谷梁传》则认为宋襄公不懂作战原则,愚蠢至极,作战应“信则攻,敌则战,少则守”,宋襄公违背这个原则,就活该吃败仗。象这样对同一事情的评价完全相反,因此不可能说《公羊》和《谷梁》两传同出于一师传,也并非一定是子夏所传,托子夏之名,可借以自重。《谷梁传》并非一定是由“谷梁子”所作,《谷梁传》隐公五年初献六羽一条有“谷梁子曰“的记载,可以看出不是谷梁子自著,可能是他的后世弟子所著,为尊重起见,署上师名。《谷梁传》晚于《公羊传》,成书于西汉。 《谷梁传》的起讫年代及体例,都同《公羊传》相近,只是彼此详略不同而已。《谷梁传》同样是满篇解释《春秋》的。如宣公十五年《春秋》载有“初税亩”之事,《谷梁传》解释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以之与民为已悉矣。”这段话解释了井田制和初税亩的含义。《公羊传》新增加的史料较少,解释性的文字较多,显得过分冗长。 《谷梁传》在汉代也被立于学官,汉武帝时卫太子学习《公羊》之后,兼习《谷梁》,《谷梁》不如《公羊》影响大。但《谷梁传》解释时比较审慎,司马迁《史记》多引用《谷梁传》义。《谷梁传》可作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谷梁传》的注解有晋代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唐人扬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合编于《十三经注疏》中。清代钟文烝撰《春秋谷梁传补注》二十四卷,兼采汉学、宋学,是注解《谷梁传》较完备的一种,收入《皇清经解续编》。近人廖平有《谷梁古义疏》也可参考。 版本参见《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即“谷梁传”。亦称《谷梁春秋》。 ☚ 春秋程传补 春秋事义合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