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定 不安定不宁 乱危 混乱 社会不安定:世乱 霾晦 社会不安定的情况:狗吠之惊 狗吠之警 犬吠之警 世乱和灾祸:雰雺 社会不安定,犯罪的人多:囹圄充积 国家不安宁:海水群飞 国家不太平:无治 国家内部不安定:内忧 国内不安定和外来的侵略:氛沴 时世不安宁:晏开之警 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鸡犬不宁 鸡犬不安 鸡犬无宁 不惊鸡犬 居住的地方很不安定:一夕三迁 一夕九徙 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荒乱 衰落荒乱:凋荒 荒乱之末:荒末
另见:战争 社会 秩序 心情 情绪 安定2 ☚ 不安定 混乱2 ☛
警报 警报风警 报警的信号:警号 军事警报:军警 边境警报:边警 边遽 用烟火发出的边警:烽(~火;~烟;~燧) 有敌寇侵犯则城门晚开的警报:晏开之警 战争或骚乱的警报:风尘之警 风尘之惊烟尘之警 烽火之虞 烽燧之警 (通知有危险发生的信号:警报)
另见:标志 符号 ☚ 记号 图形 ☛ 晏开之警yàn kāi zhī jǐng外面警急,开门则晚。比喻外敌来侵,御敌较迟,事先没有准备。《后汉书·耿国传》:“今率厉四夷,完复边郡,使塞下无晏开之警,万世有安宁之策。”注:“晏,晚也,有警急,则开门晚也。” 晏开之警汉朝建武四年,光武帝拜耿国为黄门侍郎。 耿国知识渊博,才思敏捷,侍奉在光武帝左右,应对自如,常常能想出好计好策,故深得光武帝的信任。不久,耿国官拜射声校尉(仅次于将军的武官),又升为驸马都尉(近侍官)。 汉建武十二年,耿国的父亲、隃麋侯耿况病故。按国制规定,耿国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可是耿国坚决上奏,认为父亲在世时最喜欢的是小儿子耿霸,一定要把父亲的爵位让给小弟。对此光武帝十分赞赏,征耿国为五官中郎将。 一日,光武帝升殿,言及匈奴呼韩邪单于诚恳上书汉王朝称臣,并保证协助汉王朝抵御北方乌桓、鲜卑的入侵。光武帝的话音一落,群臣哗然,都认为汉王朝连年征战,刚刚安定下来,国中空虚;况且匈奴乃野蛮民族,真假难辨,不能答应。唯独耿国有不同意见。他说: “想当初,汉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入朝称臣,先帝特地派两千骑兵远道迎接。这种优厚的礼遇,连诸侯王都比不上。现在,既然匈奴前来归附朝廷,臣以为应该效仿先帝的做法接纳他;同时命令他们东御鲜卑,北拒乌桓,率领四方少数民族,保卫我边郡,使我国边境不再出现一旦有警急而嫌开门晚的情况。这可是千秋万代安宁之良策也!” 群僚默然。 光武帝采纳了耿国的建议,同意了匈奴单于归附的要求。 自此以后,乌桓、鲜卑保塞自守,中原少事。 后来,“晏开之警”这一成语,用来比喻敌寇骚扰入侵的警报。 晏开之警yàn kāi zhī jǐnɡ指敌寇骚扰入侵的警报。形容时世不安宁。《后汉书·耿国传》:“使塞下无晏开之警,万世有安宁之策也。”李贤注:“晏,晚也。有警急则开门晚也。” 晏开之警yànkāizhījǐng〔偏正〕 晏,晚也。有寇警则门户开得晚。形容时世不安宁。《后汉书·耿国传》:“令东盾扞鲜卑,北拒匈奴,率厉四夷,完复边郡,使塞下无~。” △ 多用于描述边境的形势。 【近义】狼烟四起 〖反义〗天下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