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林家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林家遗址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的大夏河东岸黄土塬上,面积约65000平方米。1974年发掘,共发现马家窑类型房屋27处,陶窑5座,灰炕98个;齐家文化房屋3座,墓葬1处。马家窑类型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房屋4座,均半地穴式,单室,有门道和主室,均为方形,室内中部有灶坑。地面和墙壁抹以草拌泥,面积23—27平方米,门道多向大夏河。中期房屋建于夯筑硬土层中,形制与早期基本相同,面积20平方米左右。晚期房屋皆建于夯土层上。除一座双室房屋外,其余为单室。遗物有铜刀、石刀、带柄骨刀、带柄石刀、石斧、石锛、石凿、石刃骨匕、骨镞等。石器通体磨制。特别是铜刀,是我国最早的成型青铜器,在冶金史研究中有重要价值。装饰品有骨梳、骨笄、镯等。陶器以红色、砖红色、橙黄色为主。砖红色者仅见于早期。纹饰以交错绳纹为主。主要器物有卷沿盆、卷沿盆形甑、敛口深腹钵、直口浅腹钵、带流钵、斜腹或弧腹平底碗、平底瓶、大口细颈深腹罐、小口曲颈深腹罐、长颈溜肩及圆肩壶、大口瓮、缸等。其中有大量彩陶,以黑彩为主。盆、钵类多内外有彩。主要花纹有弧线三角纹、钩叶圆点纹、蛙纹、鸟纹、带状网格纹、圆点波浪纹等。彩陶工艺水平极高。陶器内有的盛有稷、粟、大麻籽等植物残渣。 ☚ 三坪遗址 白道沟坪遗址 ☛ 林家遗址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的大夏河东岸黄土塬上,面积约65000平方米。1974年发掘,共发现马家窑类型房屋27处,陶窑5座,灰炕98个;齐家文化房屋3座,墓葬1处。马家窑类型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房屋4座,均半地穴式,单室,有门道和主室,均为方形,室内中部有灶坑。地面和墙壁抹以草拌泥,面积23—27平方米,门道多向大夏河。中期房屋建于夯筑硬土层中,形制与早期基本相同,面积20平方米左右。晚期房屋皆建于夯土层上。除一座双室房屋外,其余为单室。遗物有铜刀、石刀、带柄骨刀、带柄石刀、石斧、石锛、石凿、石刃骨匕、骨镞等。石器通体磨制。特别是铜刀,是我国最早的成型青铜器,在冶金史研究中有重要价值。装饰品有骨梳、骨笄、镯等。陶器以红色、砖红色、橙黄色为主。砖红色者仅见于早期。纹饰以交错绳纹为主。主要器物有卷沿盆、卷沿盆形甑、敛口深腹钵、直口浅腹钵、带流钵、斜腹或弧腹平底碗、平底瓶、大口细颈深腹罐、小口曲颈深腹罐、长颈溜肩及圆肩壶、大口瓮、缸等。其中有大量彩陶,以黑彩为主。盆、钵类多内外有彩。主要花纹有弧线三角纹、钩叶圆点纹、蛙纹、鸟纹、带状网格纹、圆点波浪纹等。彩陶工艺水平极高。陶器内有的盛有稷、粟、大麻籽等植物残渣。 ☚ 三坪遗址 白道沟坪遗址 ☛ 林家遗址 林家遗址位于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大夏河东岸台地上。面积约65 000平方米。1977年发掘,共发现马家窑类型房址27处,窑址3处,灰坑98个; 齐家文化房址3处, 墓葬1座; 汉代木椁墓1座; 唐代土洞墓6座, 水渠1段。出土各类文物3 000余件, 其中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和狩猎、生活用具达2 000多件。石器通体磨光, 打制精细。陶器以砖红色、红色、橙红色为主,器形有盆、钵、碗、罐、壶、瓶、瓮等。大量彩陶以黑彩为主,常见纹饰有弧线三角纹、钩叶圆点纹、带状网格纹、圆点波浪纹及蛙纹、鸟纹等, 受庙底沟类型文化影响十分明显。一窖穴中发现碳化稷粒千余斤,可见当时农业已非常发达。出土铜刀一件, 长12.7厘米,宽2.5厘米,为合范浇铸而成,经碳14和1981年北京世界古代冶金技术学会鉴定, 一致认为距今约4 000年以上,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铸工具。属典型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距今5 000年左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边家林遗址 三塬遗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