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栀子豉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栀子豉汤

《伤寒论》方。又名栀豉汤。栀子十四个,豆豉四合。水煎,分二服,得吐者止后服。功能透邪泄热,除烦解郁。治伤寒发汗吐下后,余热扰胸,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心中懊𢙐。方中栀子苦寒,清心除烦;豆豉辛凉,具有升散之性,协同栀子宣泄胸中郁热。二药合用,有清热除烦之效。

栀子豉汤 《伤寒论》

【组方药物】 栀子9克(擘) 香豉4克(绵裹)
【制剂用法】 上药2味,用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主要功效】 清热除烦。
【适应病证】 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𢙐,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方义分析】 此为仲景名方。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烦;配伍香豉之升散,宣泄胸中郁热。两药合用,则胸膈郁热可清,诸症可除。

栀子豉汤zhīzǐchǐtāng

《伤寒论》方。又名栀鼓汤。栀子十四个, 豆豉四合。水煎, 分二服, 得吐者止后服。功能透邪泄热, 除烦解郁。治伤寒发汗、吐下后余热扰胸, 虚烦不得眠, 反覆颠倒, 心中懊。方中栀子苦寒, 清心除烦; 豆豉辛凉, 具有升散之性,协同栀子宣泄胸中郁热。二药合用, 有清热除烦之效。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亦见于阳明病和厥阴病篇。《脉经》、《千金翼方》均名栀子汤。方由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组成。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功能清热除烦。主治外感热病,邪入气分之轻症。 症见身热懊𢙐,虚烦不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者。
本方《伤寒论》原治伤寒发汗、吐、下后,实邪虽去,但仍有余热留于胸膈,气分窒塞不通,以致出现身热,懊𢙐,虚烦不眠等症。故治法重在清宣胸中郁热。方中栀子苦寒泻火,泄热除烦,豆豉具有升散之性,能宣郁调中,两药配伍,则可清热于里,除烦于中,并能散邪于表,一清一散,相得益彰。有人以为本方有催吐作用,如汪昂《医方集解》将本方列入涌吐剂,并称栀豉相配属酸苦涌泄为阴之意。但《伤寒论》中太阳病篇栀子豉汤证下有“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呕而仍用栀子,可知本方决非吐剂。现从药理研究来看,本方主药栀子具有镇静作用,故可除烦安眠。至于本方后称:“得吐者,止后服”。此吐,是因为个别患者不耐苦味,不可因此而将本方视为涌吐之剂。本方使用范围,不必局限于伤寒吐下之后,对凡是温热病邪在气分而见胸中塞闷,躁扰不安,懊𢙐莫名,心烦不眠等症,均可应用。如患者平素脾胃虚弱,大便偏溏者,本方应慎用。仲景有“病人旧有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之戒。
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功能清热除烦,和胃止呕。主治栀子豉汤证而兼有呕吐恶心者。《温病条辨》有栀子豉加姜汁方,方即栀子豉汤加姜汁五匙,功效主治与此方相同,唯用法稍异。
栀子甘草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即栀子豉汤原方加甘草(炙)二两。功能清热除烦,益气和中。主治栀子豉汤证兼有少气见症者。
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豆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功能清热除烦,兼缓下。主治酒黄疸,心中懊𢙐,或热痛,腹满便秘,或溏而不畅,苔黄腻,脉弦数者。

☚ 仙露汤   栀子厚朴汤 ☛
000039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5: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