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校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校勘4596鉴别。闽语。福建厦门〖kau21 kߵam21〗。

校勘

又称校雠、校订。 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互相校核,发现异同,以审订原文的正误真伪,更正讹误、缺脱、衍羡、错乱等现象。 主要方法有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 校勘成果,或在注解中随时记出,或录成专门的校勘记录。

校勘

校勘

也叫“校雠”“校订”。就是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比较它们文字篇章的异同,并订正错误。“校”就是比较,“勘”就是核定。
古代书籍由于辗转传抄、刻印、有的会出现错误。如脱文、衍文、形讹、误倒等。如果采用错误的资料,就不能正确理解原文,因此,必须进行校核。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❶对校法。就是用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读,只校异同,不定是非。即使祖本或别本有误,也照录下来,然后用其他方法校正。
❷本校法。就是把同一部书的有关文句进行比较、选择,前后互证,订正错误。如《战国策· 楚策》:“(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如果按照原文解释,那么黄雀已经被“调乎酸醎”之后才“坠于公子之手”,显然不对。下文是“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两句比较,可以判定“倏忽”一句是错简,应在“昼游”句之前。
❸他校法。就是用其他书校本书。如《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孔子家语·正论》的引文为证,说明“曰”字是“由”字缺笔而误。
❹理校法。就是根据文字、音韵或文理、语气等判定正误。如《礼记·大学》:“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先”字费解。俞樾以“近”字古文作“𣥍”,与“先”形近为根据,又考下文“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先”“远”对文,因此确定“先”为“近”字之误。

☚ 连言   校雠 ☛

校勘

(一)亦称“校雠”、“雠校”、“校订”。对书籍进行整理的方法之一。图书一经流传,往往会出现与原有的文字、内容有出入的现象。校勘就是对这种现象加以研究,利用各种条件进行比较、推论,发现和改正与原文、作者原意或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文字或内容,使文献尽可能地切合原貌,为读书治学者提供较为可靠的文献材料。我国对书籍的校勘工作,先秦时代已经开始。《国语·鲁语下》: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这是校勘工作的最早记载。此后,历代都有很多学者对书籍进行校勘,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校勘方式、方法,形成了较完善的校勘程序。(二)亦称“校雠”、“雠校”。传统文献学中对文献整理工作的总称。包括搜集版本、比勘异同、改正错讹、写出提要、整理分类、编撰目录以及辨析伪书、辑录佚文等。其涵义远比一般所称的比勘异同、改正错讹的“校勘”要广。

核对

核对

轧 勘(勘对) 擿校 覆核
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差错:校对
校对机器、仪器等使之准确:校准
 校准并检验:校验
 校验使之符合标准:较准
检查核对:查对 辜较 辜榷 辜榷 辜攉 钩校 钩较 按偶
 检验查对:验校
 仔细查对:磨核
检验核对:验核
查验核对:磨对
 验证核对:征核
比较核对:比对 校勘
审检核对:覆核 复核
(审核查对:核对)

☚ 核查   核实 ☛

校勘

校勘

雠校 雠勘 较雠
校勘和注释:仇释
校勘书籍:扫叶
写作校勘:铅椠
 勤于写作或校勘:握铅抱椠 握素披黄握素怀铅 握椠怀铅
讨究校勘:讨雠
审订校勘:隐校
查考校勘:检较
仔细校勘:研校
(根据不同版本研究审定:校勘)

☚ 校对   印刷、装订 ☛
校勘

041 校勘

也称校雠(音jiào chóu)。用同一部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改正错误,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一般在整理古书时使用。为一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列条写出校订异同得失情况的文字称为“校勘记”,通常在古籍重印时集中排印在文后。

☚ 辨伪   版本形式 ☛
校勘

校勘jiaokan

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翻译书的原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称校勘。也叫“校雠”、“校订”。条列校勘异同得失情况的记录,称“校勘记”或“校记”。
古代没有印刷术,读书要手抄。《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置写书之官”。东汉初,桓谭谓“梁子初、杨子林所写万卷,至于白首”(见《困学纪闻·经说》引《新论》)。写书就是抄书。传抄的次数愈多,讹误的字也愈多,校勘尤为重要。晋末徐广撰《史记音义》,陈隋之间的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列举众本异同,都做过校书的功夫。历史上著名的校书家,汉有刘向、刘歆,宋有宋祁、郑樵,清有王念孙、阮元、顾千里等。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是读“十三经”不可缺少的书(此书不是阮元自己做的。凡经、注、疏字旁有小圆圈的地方,都是有校勘的地方)。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是校勘的典范著作,其中卷九之二十二《读淮南杂志序》,综述文字传写讹脱、凭意妄改的情况有六十四项之多,校勘上的一般问题,这篇序言都可以概括。
校勘的方法有:
❶对校法,即以本书之祖本,或别本相对读,校其异同。
❷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陈垣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
❸他校法,以他书(本书之采自前人者或为后人所引用者,或同时之书并载同一史料者)校本书。
❹理校法,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难于适从,则根据文字、音韵或文理、语气及事理的当然来推定之。此外,又有专论校雠之方法,如章学诚的《校雠通义》等,其范围尤广。
校勘术语。如校出错字,用术语“误作”、“讹”;指出正字用“当作”、“当为”;校出多余字,用术语“衍”;校出掉字,用术语“脱”、“夺”;校出文字有颠倒,用术语“误倒”、“倒文”等等。另外,不同本子的异文现象,则用“本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或作”等术语。

☚ 互训   衍文 ☛
校勘

校勘Jiao kan

即把校勘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方法、原则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对其实践经验加以系统总结,以便为校正古籍的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的专门性学问。校,是校对;勘,则是订正错误。这里所说的校勘,是指广泛搜集各种版本,取证相关资料,对同一古籍的篇章文字、内容等进行对照比较,校正及判定其异同和是非,以求尽可能恢复古籍本来面目的一项学术性工作。校勘的一般方法即搜集、比较、分析资料并进行推理考证,作出结论。清代曾出现以机械对照版本异同为主的死校法和依据材料对古籍进行考证推理并校改谬误的活校法。史学家陈垣在《元典章校补释例》中概括出“校勘四例”,即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和理校法。对校法是用同书的祖本(又称母本、底本)和别本对校出各本异同而不审定是非的方法,也是校勘古书首先使用的方法;刘向校书多用此法。本校法是在无异本可供校勘或异本中无校勘根据可寻的情况下,通过对本书各方面内容的前后对证以校正谬误的一种方法,吴慎的《新唐书纠谬》主要用这种方法。他校法是用他书校本书的方法,其中的他书可以是与本书相关的前人之书、同时之书、后人之书等。理校法是在对校、本校、他校均无法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情况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校勘古籍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外,还应严格遵循校勘原则,不臆改妄改古籍,校勘之后还要写出精确简明的校勘记。古籍经过校勘,纠正了谬误,还其本来面目,比较易于阅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校勘过的古籍也就成了可供一般研究者利用的可靠材料;此外,古籍校勘工作对古代文学遗产的扬弃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 辨伪   注释 ☛
校勘

校勘

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定文字的异同,更正因抄写或翻刻而产生的错误。原称 “校雠”,始见于汉代刘向的 《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到六朝时,已有“校勘”的说法,如南朝宋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校勘的方法主要有:(1)对校法。即用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互相比较考定。这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2)他较法。即用与本书有关的其他占书进行校正,包括本书所引用的书,引用本书的书,内容相近的同类书。(3)本校法。即以本书的前后文字互相比较,改定讹误。(4)理校法。即根据一定的理由来推测校定。校勘工作一般都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多方考证。校勘的目的在确定原文的真面目。

☚ 训诂   倒文 ☛

校勘

见“图书馆学”中的“校勘”。


校勘

又称“校雠”、“校订”。狭义指同一部书,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翻译的原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广义指古书的辨伪、辑佚及书目的整理等。

校勘jiào kān

比较核对以定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痰火点雪 · 提要》:“大概旧本阙页删去不补,其他妄加删改,故讹误百出,实不堪卒读。今以旧藏清初翻明本,重加校勘印行之。”

校勘

校勘

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有关资料或翻译书籍的原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词语的异同,以订正其错漏之处,又称“校对”、‘校订”,古称“校 ”。我国的古书在雕版印刷前大多是手写体,流传中语句的脱落、字体的缺漏在所难免,因此,要对不同版本进行校勘,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原本。校勘工作在我国汉代盛行,而且成为一种职业。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便是校勘方面的专家。李善注引《风俗通》中写道:“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个持本,一个读书,若怨家相对”。条列校勘异同错漏情况的文字,称为“校勘记。”

☚ 校样   原作 ☛

校勘

官名。宋史馆与崇文院均置,掌校勘典籍,以京朝官、幕职官及选人中选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5 7: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