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货币思想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在所著《中国古代币材考》一书中,介绍了货币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支应标准和价格贮藏等四种职能,误把支付“手段”作支应“标准”,“价值”贮藏误作“价格”贮藏。他指出币材须具有“八德”,实际是对资产阶级所谓币材特点的画蛇添足。
梁启超主张发行兑换纸币,认为这是振兴实业必不可少的步骤。他也主张发行不兑换纸币,认为“夫不兑换纸币为道诚险,然苟善利用之,往往足以济国家之急”,但他错误地认为可由不兑换纸币过渡到兑换纸币(《饮冰室丛著》第10种《政闻时言·外债评议》)。他认为“不兑换纸币之弊,惟于滥发过度时开始现耳,使供给不过需要之额,则可常保名价而健全以代实质之用”。
关于货币本位,起初他只知货币有银本位、金本位和复本位三种,不知有虚金本位或金汇兑本位。所以他批评美国人精琪提出的金汇兑本位制是“一奇形怪状不可思议之币制”(《饮冰室文集》卷6《中国货币问题》)。1910年因度支部侍郎盛宣怀又提出实行金本位制,梁启超又极力主张实行虚金本位制,认为“完全金本位制与虚金本位制之差无他。完全金本位制必须以金为银行准备金,虚金本位制则金银皆可充作准备金而已。”(《饮冰室丛著》第10种《政闻时言·外债评议》)但他仍坚持中国将来必须实行完全的金本位,如现在条件不具备,可以先实行虚金本位,认为这种本位制“苟办理得宜,则亦可以与完全金本位制同一效果”(《饮冰室丛著》第10种《政闻时言·外债评议》)。后来他又在与熊希龄等人共同发表的《大政方针宣言书》中宣称:金本位“目前不易办到,故暂仍习惯,用银本位以谋统一。”但他仍不时提及金汇兑本位。
关于货币流通,他是货币数量论者,认为“盖货币价值之腾落与物价之贵贱成反比,而货币流通额之多寡又与价格之腾落成正比例”(《管子传》第11章)。在货币流通问题方面,他认为“各国中央银行所以能握全国金融之枢机者,皆由实币与纸币调剂得宜”(《管子传》第11章)。他认为一国之铸币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通,指出“经济无国界,故货币与货物常互相流通于国际之间”,“铸币虽多未必能保存于国中,铸币虽少而外国所有者常能入而补其缺”(《管子传》第11章)。
梁启超运用货币购买力概念来说明物价变动问题,指出:“夫使百物价以同一比率而升腾,则飞物价之腾,乃货币价值之落耳”。他认为内地物价腾贵由于货币购买力之下落,而购买力之下落,“实以币制之紊为其大原”。在对外贸易方面,他认为“银价下落,我以用银之国与全世界用金之国相贸易而输入超过于输出者,岁值恒二千余万两,岁岁如是,已亘二十年”(《饮冰室丛著》第10种《政闻时言·湘乱感言》)。
关于银行,他着重指出中央银行的作用是“掌握全国金融枢纽”,通过货币之收放,“有时贮于中央银行,有时散之于市场,凡以剂其平、广其用而已”(《管子传·管子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也可以“收放公债为操纵金融之一妙法”(《饮冰室文集》卷7)。他认为银行的“最重要之业务,实为发行兑换券。欲奖励一国实业而不设法使银行发达,此犹渡江河而无维楫也;欲银行发达而不设法确立兑换券制度,此犹欲其入门而闭诸门也“(《饮冰室丛著》第10种),足见他对银行权之重视。他认为中央银行还有一个任务是从事国际间“汇票之划拨”(《饮冰室文集》卷6)。他虽强调中央银行的重要性,但不赞成“单纯的中央银行制度”,即一个国家由一所中央银行掌握全国金融的枢纽。而主张兼采“国家银行制度”(《饮冰室丛著》第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