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梁漱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漱溟,廣西桂林人,1893年 (清光緒十九年) 生。早年畢業於北京順天中學堂。1918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7年8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1928年代理廣州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1929年赴北平接辦《村治月刊》。1930年在河南輝縣創辦河南村治學院。1931年又在山東鄒平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及鄉村建設實驗區,任院部主任兼國民政府農村復興委員會聘任委員,山東省政府高等政治顧問等職。後又組織中國鄉村建設學會,出版《鄉村建設》。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留居山東,1938年招集由山東退出的部分鄉建工作人員,於河南集訓,取得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政治大隊名義,返山東工作,旋被任為最高國防参議會參議。1938年6月,當選為第一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3月,聘為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武漢淪陷後去香港。1940年在香港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 同年12月,當選為第二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参與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任民盟機關報《光明日報》社長。1944年民主政團同盟改為民主同盟; 同年9月,當選為民盟中央常務委員兼國内關係委員會主任委員。1945年4月,當選為第四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1月,参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回上海後,任民盟秘書長。1947年1月,民盟二中全會後,連任民盟國内關系委員會主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80年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著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中國文化要義》等。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为笔名,广西桂林人。1911年毕业于顺天高等学堂后,曾参加中国同盟会,后出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广州政冶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1917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任印度哲学、儒家哲学讲席。1928年任国民党两广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提出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拟定开办“乡冶讲习所”的方案,未得实行。1929年任北京《村冶》月刊主编,宣传他的政治理论。同年任河南村冶学院教务长。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是梁漱溟作为“拯救中国,恢复伦理本位社会”的基本思路。强调“教育即乡村建设”,“一点一滴的教育就是一点一滴的建设”。认为中国的乡村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根本。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举行了三次全国性乡村工作讨论会,并成立了乡村建设委员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斡旋奔走。1938年访问延安。1939年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常委,并在香港创办《光明报》,任社长。1946年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参与“第三方面”人士调停活动。1947年退出民盟,创办勉仁文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出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 陶行知 黄炎培 ☛ 梁漱溟1893—1988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之一。名焕鼎,字漱溟、肖吾。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1911年中学毕业。1917年任教北京大学。1921年出版其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先后到山东、广州、河南等地开展“乡村自治”活动。1931年在山东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此间出版《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大意》等著作。1938年参加第一次国民参政会,积极投身抗日。1941年参与发起民主政团同盟,到香港主编《光明报》。1945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完成《中国文化要义》。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八十年代后出版《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1988年6月病逝于北京。梁漱溟理论活动的核心,就是认为中国问题根本上是一个文化问题,因此必须从文化入手谋求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他认为,世界文化由于意欲努力的方向不同,分为三种路向: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偏于向外追求,尚理智,主事功,注重对自然外物的改造和占有;中国文化以意欲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注重反省内求,追求精神自得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为根本精神,追求宗教的超越和出世的解脱。当前世界文化的发展,正由第一路向转变为第二路向,即由中国的生活态度代替西方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伦理本位主义,其基础是中国的家庭制度。“所谓伦理者无他义,就是要人认清楚人生相关系之理,而于彼此相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而已。”(《中国文化要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同上)他认为中国的这种伦理制度是调和中庸的,并不是一方面压迫另一方面,社会也不曾形成对抗的阶级。西方社会则翻覆在“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之间,违背人性普遍要求,危害日重。他认为道德的基础是直觉,也就是孔子的仁,孟子的良知。“人类所有的一切诸德,本无不出自此直觉,即无不出自孔子所谓仁,所以一个‘仁’就将种种美德都可代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人都有这种为善的直觉,道德修养的方式便是反求诸己,向里用力,唤起自己的道德意识。 梁漱溟中国哲学家。1893年10月9日生。原籍广西桂林市,生于北京。曾参加中国同盟会。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4年到山东办曹州高级中学。1928年在广州开始搞“乡村建设”,向国民党中央提出《开办乡治讲习所建议和试办计划大纲》,获批准。1929年在北平办《村治学刊》。1930年在河南辉县办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邹平县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主任兼国民政府农村复兴委员会聘任委员、山东省政府高等政治顾问,并出版《乡村建设》。并以邹平及菏泽两县为实验县,研究乡村建设的理论和方案。认为中国社会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改造中国,不能依靠暴力革命,只能通过“教育工程”,进行乡村建设,才能拯救中国。抗战开始后,乡村建设运动被迫停止。曾访问过延安,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以乡建派代表参与组织民主政团同盟,并主持其机关报《光明报》。1945年任民主同盟秘书长。1949年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及常委。1988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 梁漱溟 118 梁漱溟1893—1988现代学者。名焕鼎。字漱溟、肖吾。祖籍广西桂林。自述“年方十六七之时对于人生便不胜其怀疑烦闷,倾慕出世,寻究佛法”。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1922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表示自己“决定搁置向来要做佛家生活的念头,而来做孔家的生活”。书中提出“三路向”说的文化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正由西方文化转向中国文化。哲学上自称“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柢”。认为“尽宇宙是一生活”,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认识上推重直觉,认为“要认识本体非感觉理智所能办,必方生活的直觉才行”。于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到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曾主编《村治月刊》。抗日时期以“村治派”领袖参加民主政团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还有《朝话》、《漱溟卅前文录》、《漱溟卅后文录》、《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 毛泽东 金岳霖 ☛ 梁漱溟 144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用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与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相印证,崇尚直觉,贬低理性。他讲的直觉,即是一种道德上的直觉,格外推崇儒家思想. 认为 “人生真乐必循由儒家之学而后可得”,人心“无时而不乐”孝悌的提倡、礼乐的复兴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主张中国应保持伦理本位的社会。 ☚ 胡适 毛泽东 ☛ 梁漱溟 069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拯救中国,恢复伦理本位社会”的出路。强调“教育即乡村建设”,“一点一滴的教育就是一点一滴的建设”。因此把乡农学校作为实行“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其组织原则是“政教合一”、“以教统政”;“融和归一”以“社会式”的教育为主。主要教育内容是精神讲话、自卫训练。通过教育恢复中国“民族精神”,保持“乡村文明”。20世纪30年代曾举行过3次全国性的乡村工作讨论会,并建立 “乡村建设学会”。教育著作收入 《梁漱溟教育文集》。 ☚ 陈鹤琴 叶圣陶 ☛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Liangshuming中国现代学者、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原名焕鼎。后以漱溟为笔名。生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辛亥革命,参加中国革命同盟会京津支部。解放前历任《民国报》编辑、北京大学教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建设委员会代理主席、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邹平县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及研究部主任。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他早年潜心研究佛典,发表的《究元决疑论》,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28年,他仿照中国古代“吕氏乡约”,提出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1929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以山东邹平、菏泽两县为实验县。他认为“拯救中国、恢复论理本位社会”的出路在于乡村建设。中国的乡村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根本。在乡村建设上,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即乡村建设”,“一点一滴的教育就是一点一滴的建设”。他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是针对乡村社会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社会风气变坏,乡下人精神破产。他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先恢复固有的中国民族精神,保持“乡村文明”。具体作法是通过乡村学校、乡村村学,用“情意教育”、“道德教育”进行“精神陶炼”,建立“情谊化”的乡村组织。他宣称走“乡村建设的道路,不是对谁革命,力求乡村内部团结自救”。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在当时对一些乡村工作者有较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 陈鹤琴 黄炎培 ☛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Liangshuming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早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191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 讲授印度佛教哲学。1921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 先后到山东、广州、河南等地自办教育,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曾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山东建设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并任其机关报 《光明报》社长。1946年参加旧政协会议。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及 《人心与人生》等。 ☚ 刘伯承 宋庆龄 ☛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在北京大学主讲印度哲学。后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常委、《光明报》社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等。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梁漱溟 梁漱溟梁漱溟(1893年—1988),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为笔名一直沿用。原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1911年中学未毕业就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京津支部,曾任 《民国报》 编辑兼做外勤记者。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讲印度哲学等课。1924年应朋友之约到山东办曹州高中。1927年下广州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931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创办的村治学院正式开学,第一批招生400余人,不久主办 《村治》 月刊,宣传自己的主张。1931年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亲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当时正是中国大地广泛兴起乡村建设,乡村教育运动的年代,梁漱溟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之一。 ☚ 陈鹤琴 叶圣陶 ☛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现代学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早年曾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1917至1924年讲学于北京大学,以后忙于自己办学和“村治”运动,1931年至1937年主持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战时为“参议会” (后改名 “国民参政会”)会员。参与筹组“统一建国同志会” (后改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秘书长。1938年初和1946年春两度赴延安访问。1946年夏率团调查李公朴、闻一多血案。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陆王心学(特别是泰州学派)、柏格森哲学和佛教唯心学。其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比较,阐扬“人心”、“生命”、“生活”与“宇宙”的同一,提倡宇宙生机论和直觉认识论。认为宇宙并不在生命和生活之外。生命的绵延、生活的相续,即是永恒运动的宇宙的本体。宇宙大生命的核心即是人心,即人的主体意识。认识不能向外寻求,对于生命的真相,只能靠直觉才能体悟。认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路向根本不同,前者是“意欲向前”的,中者是“意欲肩为调和持中”的,后者是“意欲反身向后”的。反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主张融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于一体,以乡村为基地,从普及民众教育入手,逐步实验,改良社会。主要著作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朝话》、《漱溟卅前文录》、《漱溟卅后文录》、《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东方学术概述》等。现编有《梁漱溟全集》。 ☚ 汤用彤 金岳霖 ☛ 梁漱溟 梁漱溟梁漱溟 (1893—1988),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为笔名一直沿用。原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1911年中学未毕业就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京津支部,曾任 《民国报》编辑兼做外勤记者。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讲印度哲学等课。1924年应朋友之约到山东办曹州高中。1927年下广州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 陈鹤琴 叶圣陶 ☛ 梁漱溟1893—1988社会科学家。蒙古族。字焕鼎。广西桂林人。元云南梁王之后裔,※梁济子。14岁入中学读书,后就读于直隶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天津《民国报》记者、司法部秘书。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1922年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宣传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1924年辞教职,自办教育,先后任河南村治学院教育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院长、并编北平《村治月刊》,主张实行“乡村建设”。曾任民国政府参政委员、中国社会教育社理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乡村建设学会理事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崇拜康、梁的政治主张。在哲学上糅和西方“生命派哲学”与孔孟之道,提倡直觉主义,将人类文化分为中、西、印3种类型。其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漱溟卅前文录》及《东西文化及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初觉悟》、《乡村建设理论》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