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梁漱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梁漱溟1893—1988

广西桂林人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曾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论文集》、《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原名:焕鼎
字:寿铭
笔名:漱溟、漱冥、寿民、萧吾、瘦民

梁漱溟

自述 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股1935年版70页
我的自学小史
梁漱溟的四十年
梁漱溟·朝话·年谱初稿
梁漱溟
李紫翔
梁漱溟撰 胡应汉
上海华华书店1947年版45页
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3月版18页
(台湾)龙田出版社1979年版267页
梁漱溟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先生小说
关于梁漱溟
忆旧谈往录
自述
梁漱溟教育思想述略
时人汇志——梁漱溟
赵庆何
玄 默
觉 堂
梁漱溟
梁漱溟
唐现云
1980年油印本211页
*中央日报1966年9月10日
*台湾新生报1970年11月9日
团结报1984年2月11日
山东民众教育月刊1934年5卷3期
中华教育界1935年23卷6期
国闻周报1936年13卷120期
梁漱溟思想评价蔡尚思时与文1948年3卷1—5期,中国现代思
想史资料简编第5卷第249页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的政治思想
略评梁漱溟的保皇思想
梁漱溟先生年谱初稿(1—7)
两个人和两条路——为“传统”与“文化”之争提
供一页历史教训
蔡尚思
蔡尚思
少 峰
胡应汉
韦政通
时与文1948年3卷3期
时与文1948年3卷5期
*群众1949年3卷6期
*人生1963年25卷7期—26卷1期
*文星1965年15卷3期
记吾师梁漱溟先生
倔强人物梁漱溟
梁漱溟的思想与行动
梁漱溟思想
声援伟大的人权战士——梁漱溟
梁漱溟事件
梁漱溟忆旧谈新
也谈梁漱溟
梁漱溟特立独行
梁漱溟
论粱漱溟
梁漱溟(1893—)
梁漱溟(1893—)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
梁漱溟
梁漱溟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王士元
胡耐安
林瑞明
高永光
胡秋原
周鲸文
赵 端
乔家才
聂佐林
李竞西
林异子
马秋帆
张敏孝
梁漱溟
广西统计局
陈弱水
*传记文学1974年24卷4期
*中外杂志1975年18卷5期
*史原1975年6期
*东亚季刊1977年9卷1期
*中华杂志1977年15卷6期
*中华杂志1977年15卷6期
*中报月刊1981年20期
*中外杂志1983年33卷4期
*中外杂志1983年33卷5期
二十今人志第107页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299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223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16页
中国哲学第1辑第336页
古今广西旅桂人名鉴(广西部分)第63页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第4册第311页

梁漱溟——以圣贤自许的儒学殿军文 恺著 林镇国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第6册第275页
我的自学小史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1893— )
胡適之、梁漱溟、熊十力——三位北大哲学系教
授的风范与创建
梁漱溟
胡遯园
韦政通
刘君祖
冯炳奎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8辑第142页
*贤不肖传第131页
*现代中国思想家第8辑第3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298页
*学府纪闻·国立北京大学第311页
梁漱溟(1893— )编纂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297页

梁漱溟

忆往谈旧录
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先生年谱
梁漱溟传
梁漱溟
汪东林编
李渊庭 阎秉华编
(美)艾恺 郑大
华等译
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257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19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54页
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395页
梁漱溟评传
回忆梁漱溟
马勇
政协桂林市文史资
料委员会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64页
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237页
梁漱溟传
现代儒家梁漱溟
梁漱溟评传
马东玉
潘荣才
景海峰 徐业明
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346页
接力出版社1994年版182页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62页,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271页
梁漱溟书信集
梁漱溟自述
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申府先生、汤用彤先生、
梁漱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梁漱溟 梁培宽编
梁漱溟
白吉庵
张岱年汤一介等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308页
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553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58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40页
末代硕儒:名人笔下的梁漱溟 梁漱溟笔下的
名人
马勇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434页
浪漫的补天者:梁漱溟心路历程寻迹
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
梁漱溟传
梁漱溟纪念文集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
一位刚直不阿的老人——访梁漱溟先生
文化名人梁漱溟逝世
袁阳
郑大华
马勇
朱方钢主编
熊吕茂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29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346页
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69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48页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99页
北京日报1980年11月9日
人民日报1988年6月24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近百年
人生旅程
 人民日报1988年7月8日
一代宗师诲人不倦,一生磊落宁折不弯——梁
漱溟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人民日报1988年7月8日
“与哲学无缘”的哲学家——记梁漱溟先生的最
后一次公开学术活动
范 鹏等人民日报1988年7月9日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梁漱溟的最后一次讲
 人民政协报1988年7月15日
匹夫不可夺志——谈《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人格中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
独立思考的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梁漱溟先生(1—4)
怀念梁漱溟先生
我与梁漱溟先生
访梁漱溟问答录(1—9)
梁漱溟——“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文化哲学述评
多元而动荡——梁漱溟的家
赴香港创办民盟言论机关《光明报》前后
学问在人生问题上践行尽性——访梁漱溟
梁漱溟与毛泽东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
梁漱溟与中国传统文化
梁漱溟传略
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梁漱溟先生访问记
梁漱溟主要著作系年目录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
梁漱溟著述年表初稿(1、2)
梁漱溟与毛泽东一九五三年历史公案补遗
哀悼梁漱溟先生
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
以发扬儒学为己任,为同情农夫而执言——悼
念梁漱溟先生
朱正
刘晓辰等
刘开扬
汪东林
郑直淑
白吉庵
千家驹
汪东林
熏风
方松华
贾焕亭
梁漱溟
王碧蓉
戴晴等
宋思荣
郑大华
朱述宾
朱述宾
任华等
朱述宾辑
郑大华
刘定祥
郑直淑
叶笃义
费孝通
冯友兰
人民日报1988年7月21日
中国文化报1989年4月12日
新民晚报1992年7月15日
团结报1986年5月3、10日
团结报1988年4月23、26、30日,5月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7月16日
团结报1988年8月9、13日
人物1986年1期—1987年6期
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3期
学术月刊1987年5期
婚姻与家庭1987年10期
群言1987年10期
群言1987年12期
文汇月刊1988年1期
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2期
中州学刊1988年3期
文教资料1988年4期
文教资料1988年4期
文教资料1988年4期
文教资料1988年4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6期
社会科学家1988年6期、1989年1期
文汇月刊1988年7期
群言1988年9期
群言1988年9期
群言1988年9期
梁漱溟先生对进步青年的支持和帮助
梁漱溟与柏格森哲学(上、下)
梁漱溟先生晚年二三事
梁漱溟先生及其学说——为悼念吾师逝世周年
而作
唐宦存
王宗昱
汪东林
杜林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9年2期
社会科学家1989年3、4期
新观察1989年3期
晋阳学刊1989年4期
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
论梁漱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
如何评价梁漱溟
梁漱溟是毛泽东的“诤友”吗?
郑大华
宋恩荣等
王宗昱
求索1989年4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6期
群言1989年8期
广西党史研究通讯1990年1期
梁漱溟与阳明学
佛光烛照下的一代儒宗——梁漱溟文化思想探
郑大华
黄克剑等
孔子研究1990年2期
哲学研究1990年3期
梁漱溟对二十世纪的真正意义
一九三八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一次争论
梁漱溟早期人生哲学思想注要
试论梁漱溟的政治哲学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五四时期梁漱溟与
胡适的东西文化之争初探
李善峰
陈晋
武东生
臧志军
郑大华
东岳论丛1990年4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6期
东岳论丛1991年1期
东岳论丛1991年1期
求索1991年1期

试论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
雷沛鸿与梁漱溟教育思想比较
民主革命时期的梁漱溟与中国共产党
梁漱溟生命化儒学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毛泽东与梁漱溟现代化思想之比较
毛泽东与梁漱溟在中国社会改造道路问题上的
根本分歧
马小兵
郑大华
马秋帆
何丽萍
董德福
郁建兴 朱旭红
时广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92年4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
社会科学家1993年1期
江海学刊1994年3期
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3期
重庆师院学报1994年3期
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
试论梁漱溟文化观的演进
梁漱溟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梁漱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
梁漱溟思想散论
梁漱溟文化思想通论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基础之剖析
论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
评抗战时期梁漱溟的党派观
梁漱溟与中国抗战
梁漱溟“新孔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梁漱溟乡村建设性质新论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特征
毛泽东、梁漱溟农民问题理论比较研究
略论梁漱溟人生哲学中的儒佛双重性
梁漱溟的现代化思想初探
梁漱溟抗战思想评析
梁漱溟、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趋同
和差异
胡家宏
季方桐
华丽萍
汪东林
秦英君
乔清举
余英杰
马东玉
郭幼茂
时广东 何云安
董德福
朱汉国
刘江船
李中军
龚建平
李善峰
江继海 赵亭富
时广东
史学月刊1994年3期
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4期
社会科学家1994年6期
*传记文学1994年65卷6期
史学月刊1995年1期
孔子研究1995年1期
史学月刊1995年3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3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3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4期
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5期
史学月刊1995年6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2期
史学月刊1996年2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
东岳论丛1996年4期
长白学刊1996年4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6期
一份可资借鉴的遗产——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
现实意义
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6期
简析梁漱溟的“社会主义”
浅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方略
试论梁漱溟哲学思想中的“理性”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潮述评
梁漱溟政治思想论
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综述
乡农学校模式:梁漱溟的政治思想体制构想及
其实验
朱安国
高国舫
龚建平
朱义禄
马佩英
熊吕茂
高旺
史学集刊1997年2期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2期
人文杂志1997年3期
史林1997年4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5期
河北学刊1997年5期
略论梁漱溟的中西印文化比较观
梁漱溟“乡村建设”述论
梁漱溟的佛教思想述评
试析梁漱溟对中国传统人生态度的阐说
似圣非圣:梁漱溟早期思想探微
梁漱溟生命化的人性本善论述论
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
梁漱溟晚期心性论研究
从给毛泽东的一封信看梁漱溟在“文革”初期的
遭遇
周德丰
孙继文
程恭让
刘长林
时广东
刘长林
彭启福
史炳军
汪东林
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6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孔子研究1998年2期
学术月刊1998年2期
重庆师院学报1998年2期
上海大学学报1998年3期
北方论丛1998年4期
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4期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5期
梁漱溟文化思想述评
中国文化的问题性——梁漱溟“文化问题论”的
内在思维理路
刘秀江
林存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6期
齐鲁学刊1998年6期
梁漱溟的人格特质与生命动力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
韦政通
陈宪光
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2期
华侨大学学报1999年2期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演变
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民粹主义性质
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从“五四”后期的梁
漱溟说起
熊吕茂
刘国华
陈 来
湖湘论坛1999年4期
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5期
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1期
民盟解散后国民党政府拉拢控制梁漱溟史料一
组(1947—1948年)
冯丽霞选编档案史料与研究2000年2、3期
梁漱溟的经济思想
梁漱溟的儒佛文化观之比较
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基础
从“出世”到“入世”——梁漱溟由佛转儒思想的
擅变
朱 永
熊吕茂
郑黔玉
肖良武
江淮论坛2000年2期
湖湘论坛2000年4期
贵州大学学报2000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6期
梁漱溟“尚情”说简释
梁漱溟儒家政治人格及其乡村建设实践
梁漱溟与甘地现代化思想之比较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在北京逝世
已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
出版
陈 智
马 瑞
陈辉宗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6期
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6期
新东方2000年7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50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388页
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梁
漱溟(1893—1988)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6页
梁漱溟(1893—1988)
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梁漱溟
近乎跨越世纪的交往——毛泽东与梁漱溟
身后愧然对故交——毛泽东与梁漱溟
汪 新主编
马 勇
陈 微
程秀龙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156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129页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310页
毛泽东与他的友人第139页

梁漱溟1893——1988

原名焕鼎,字漱溟,廣西桂林人,1893年 (清光緒十九年) 生。早年畢業於北京順天中學堂。1918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7年8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1928年代理廣州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1929年赴北平接辦《村治月刊》。1930年在河南輝縣創辦河南村治學院。1931年又在山東鄒平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及鄉村建設實驗區,任院部主任兼國民政府農村復興委員會聘任委員,山東省政府高等政治顧問等職。後又組織中國鄉村建設學會,出版《鄉村建設》。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留居山東,1938年招集由山東退出的部分鄉建工作人員,於河南集訓,取得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政治大隊名義,返山東工作,旋被任為最高國防参議會參議。1938年6月,當選為第一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3月,聘為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武漢淪陷後去香港。1940年在香港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 同年12月,當選為第二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参與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任民盟機關報《光明日報》社長。1944年民主政團同盟改為民主同盟; 同年9月,當選為民盟中央常務委員兼國内關係委員會主任委員。1945年4月,當選為第四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1月,参加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回上海後,任民盟秘書長。1947年1月,民盟二中全會後,連任民盟國内關系委員會主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80年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著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中國文化要義》等。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

中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为笔名,广西桂林人。1911年毕业于顺天高等学堂后,曾参加中国同盟会,后出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广州政冶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1917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任印度哲学、儒家哲学讲席。1928年任国民党两广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提出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拟定开办“乡冶讲习所”的方案,未得实行。1929年任北京《村冶》月刊主编,宣传他的政治理论。同年任河南村冶学院教务长。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是梁漱溟作为“拯救中国,恢复伦理本位社会”的基本思路。强调“教育即乡村建设”,“一点一滴的教育就是一点一滴的建设”。认为中国的乡村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根本。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举行了三次全国性乡村工作讨论会,并成立了乡村建设委员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斡旋奔走。1938年访问延安。1939年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常委,并在香港创办《光明报》,任社长。1946年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参与“第三方面”人士调停活动。1947年退出民盟,创办勉仁文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出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 陶行知   黄炎培 ☛

梁漱溟1893—1988

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之一。名焕鼎,字漱溟、肖吾。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1911年中学毕业。1917年任教北京大学。1921年出版其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先后到山东、广州、河南等地开展“乡村自治”活动。1931年在山东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此间出版《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大意》等著作。1938年参加第一次国民参政会,积极投身抗日。1941年参与发起民主政团同盟,到香港主编《光明报》。1945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完成《中国文化要义》。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八十年代后出版《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1988年6月病逝于北京。梁漱溟理论活动的核心,就是认为中国问题根本上是一个文化问题,因此必须从文化入手谋求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他认为,世界文化由于意欲努力的方向不同,分为三种路向: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偏于向外追求,尚理智,主事功,注重对自然外物的改造和占有;中国文化以意欲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注重反省内求,追求精神自得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为根本精神,追求宗教的超越和出世的解脱。当前世界文化的发展,正由第一路向转变为第二路向,即由中国的生活态度代替西方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伦理本位主义,其基础是中国的家庭制度。“所谓伦理者无他义,就是要人认清楚人生相关系之理,而于彼此相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而已。”(《中国文化要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同上)他认为中国的这种伦理制度是调和中庸的,并不是一方面压迫另一方面,社会也不曾形成对抗的阶级。西方社会则翻覆在“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之间,违背人性普遍要求,危害日重。他认为道德的基础是直觉,也就是孔子的仁,孟子的良知。“人类所有的一切诸德,本无不出自此直觉,即无不出自孔子所谓仁,所以一个‘仁’就将种种美德都可代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人都有这种为善的直觉,道德修养的方式便是反求诸己,向里用力,唤起自己的道德意识。

梁漱溟

中国哲学家。1893年10月9日生。原籍广西桂林市,生于北京。曾参加中国同盟会。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4年到山东办曹州高级中学。1928年在广州开始搞“乡村建设”,向国民党中央提出《开办乡治讲习所建议和试办计划大纲》,获批准。1929年在北平办《村治学刊》。1930年在河南辉县办村治学院。1931年在山东邹平县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主任兼国民政府农村复兴委员会聘任委员、山东省政府高等政治顾问,并出版《乡村建设》。并以邹平及菏泽两县为实验县,研究乡村建设的理论和方案。认为中国社会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改造中国,不能依靠暴力革命,只能通过“教育工程”,进行乡村建设,才能拯救中国。抗战开始后,乡村建设运动被迫停止。曾访问过延安,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以乡建派代表参与组织民主政团同盟,并主持其机关报《光明报》。1945年任民主同盟秘书长。1949年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及常委。1988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

梁漱溟

118 梁漱溟1893—1988

现代学者。名焕鼎。字漱溟、肖吾。祖籍广西桂林。自述“年方十六七之时对于人生便不胜其怀疑烦闷,倾慕出世,寻究佛法”。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1922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表示自己“决定搁置向来要做佛家生活的念头,而来做孔家的生活”。书中提出“三路向”说的文化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正由西方文化转向中国文化。哲学上自称“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柢”。认为“尽宇宙是一生活”,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认识上推重直觉,认为“要认识本体非感觉理智所能办,必方生活的直觉才行”。于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到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曾主编《村治月刊》。抗日时期以“村治派”领袖参加民主政团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还有《朝话》、《漱溟卅前文录》、《漱溟卅后文录》、《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 毛泽东   金岳霖 ☛

梁漱溟

144 梁漱溟

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用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与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相印证,崇尚直觉,贬低理性。他讲的直觉,即是一种道德上的直觉,格外推崇儒家思想. 认为 “人生真乐必循由儒家之学而后可得”,人心“无时而不乐”孝悌的提倡、礼乐的复兴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主张中国应保持伦理本位的社会。

☚ 胡适   毛泽东 ☛

梁漱溟

069 梁漱溟

认为“乡村建设”是“拯救中国,恢复伦理本位社会”的出路。强调“教育即乡村建设”,“一点一滴的教育就是一点一滴的建设”。因此把乡农学校作为实行“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其组织原则是“政教合一”、“以教统政”;“融和归一”以“社会式”的教育为主。主要教育内容是精神讲话、自卫训练。通过教育恢复中国“民族精神”,保持“乡村文明”。20世纪30年代曾举行过3次全国性的乡村工作讨论会,并建立 “乡村建设学会”。教育著作收入 《梁漱溟教育文集》。

☚ 陈鹤琴   叶圣陶 ☛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Liangshuming

中国现代学者、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原名焕鼎。后以漱溟为笔名。生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辛亥革命,参加中国革命同盟会京津支部。解放前历任《民国报》编辑、北京大学教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建设委员会代理主席、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邹平县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及研究部主任。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他早年潜心研究佛典,发表的《究元决疑论》,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28年,他仿照中国古代“吕氏乡约”,提出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1929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以山东邹平、菏泽两县为实验县。他认为“拯救中国、恢复论理本位社会”的出路在于乡村建设。中国的乡村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根本。在乡村建设上,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即乡村建设”,“一点一滴的教育就是一点一滴的建设”。他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是针对乡村社会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社会风气变坏,乡下人精神破产。他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先恢复固有的中国民族精神,保持“乡村文明”。具体作法是通过乡村学校、乡村村学,用“情意教育”、“道德教育”进行“精神陶炼”,建立“情谊化”的乡村组织。他宣称走“乡村建设的道路,不是对谁革命,力求乡村内部团结自救”。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在当时对一些乡村工作者有较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 陈鹤琴   黄炎培 ☛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Liangshuming

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早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191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 讲授印度佛教哲学。1921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 先后到山东、广州、河南等地自办教育,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曾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山东建设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并任其机关报 《光明报》社长。1946年参加旧政协会议。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及 《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在哲学上糅合柏格森“生命派哲学”和孔、孟、王守仁的唯心主义哲学, 自称“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柢。”(《朝语》)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只有与 “已成的我”(物质)相对立的 “现在的我”(心、精神),才是真实的存在。提倡直觉主义的认识论,宣传人我一本、物我一体的神秘境界,认为“要认识本体非感觉理智所能办,必方生活的直觉才行。直觉时即生活时,浑融为一个,没有客观的,可以称绝对。”(同上)他还认为,人的道德意识是天生的,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社会关系都表现为“伦理”关系,这种 “人心所同然”的伦理关系是永久不变的关系。要求人们要讲究 “里面的力气”和 “无欲”,不要观察外面的“客观道德”,不要计算自己的阶级利益,“稔静平衡”、“安位知足”,要按照“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原则去行事。

☚ 刘伯承   宋庆龄 ☛

梁漱溟1893—1988

广西桂林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在北京大学主讲印度哲学。后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常委、《光明报》社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等。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1893年—1988),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为笔名一直沿用。原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1911年中学未毕业就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京津支部,曾任 《民国报》 编辑兼做外勤记者。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讲印度哲学等课。1924年应朋友之约到山东办曹州高中。1927年下广州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931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创办的村治学院正式开学,第一批招生400余人,不久主办 《村治》 月刊,宣传自己的主张。1931年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亲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当时正是中国大地广泛兴起乡村建设,乡村教育运动的年代,梁漱溟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之一。
他除了自己实验外,也注意引入别人的经验。他很赞赏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当晓庄师范被国民党解散后,他曾特邀陶的学生来邹平协助工作,他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平民教育的宗旨,在于研究探讨中国乡村社会所急需和所能有的组织方式,启发乡村自救意识。竟管这是行不通的道路,却也反映了他对民族和国家的忧患意识和一腔爱国热忱。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研究院的被解散,他的中心也由乡村建设而转向为国共两党团结抗日而奔走呼号方面。1940年前后,他与“第三方面”朋友商组“统一建国协会”,后演变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赴香港创办民盟机关报 《光明报》。他还先后在重庆、桂林、成都等地的一些高等学校讲学或任特约讲座教授,并在重庆主持过勉仁国学专科学校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教育论文集》 等。

☚ 陈鹤琴   叶圣陶 ☛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

现代学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早年曾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1917至1924年讲学于北京大学,以后忙于自己办学和“村治”运动,1931年至1937年主持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战时为“参议会” (后改名 “国民参政会”)会员。参与筹组“统一建国同志会” (后改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秘书长。1938年初和1946年春两度赴延安访问。1946年夏率团调查李公朴、闻一多血案。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陆王心学(特别是泰州学派)、柏格森哲学和佛教唯心学。其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比较,阐扬“人心”、“生命”、“生活”与“宇宙”的同一,提倡宇宙生机论和直觉认识论。认为宇宙并不在生命和生活之外。生命的绵延、生活的相续,即是永恒运动的宇宙的本体。宇宙大生命的核心即是人心,即人的主体意识。认识不能向外寻求,对于生命的真相,只能靠直觉才能体悟。认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路向根本不同,前者是“意欲向前”的,中者是“意欲肩为调和持中”的,后者是“意欲反身向后”的。反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主张融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于一体,以乡村为基地,从普及民众教育入手,逐步实验,改良社会。主要著作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朝话》、《漱溟卅前文录》、《漱溟卅后文录》、《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我的努力与反省》、《东方学术概述》等。现编有《梁漱溟全集》。

☚ 汤用彤   金岳霖 ☛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 (1893—1988),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为笔名一直沿用。原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1911年中学未毕业就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京津支部,曾任 《民国报》编辑兼做外勤记者。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教,讲印度哲学等课。1924年应朋友之约到山东办曹州高中。1927年下广州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1931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创办的村治学院正式开学,第一批招生400余人,不久主办《村治》月刊,宣传自己的主张。1931年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亲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当时正是中国大地广泛兴起乡村建设,乡村教育运动的年代,梁漱溟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之一。
他除了自己实验外,也注意引入别人的经验。他很赞赏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当晓庄师范被国民党解散后,他曾特邀陶的学生来邹平协助工作,他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平民教育的宗旨,在于研究探讨中国乡村社会所急需和所能有的组织方式,启发乡村自救意识。尽管这是行不通的道路,却也反映了他对民族和国家的忧患意识和一腔爱国热忱。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研究院的被解散,他的中心也由乡村建设而转向为国共两党团结抗日而奔走呼号方面。1940年前后,他与 “第三方面”朋友商组 “统一建国协会”,后演变为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赴香港创办民盟机关报《光明报》。他还先后在重庆、桂林、成都等地的一些高等学校讲学或任特约讲座教授,并在重庆主持过勉仁国学专科学校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 陈鹤琴   叶圣陶 ☛

梁漱溟1893—1988

社会科学家。蒙古族。字焕鼎。广西桂林人。元云南梁王之后裔,※梁济子。14岁入中学读书,后就读于直隶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天津《民国报》记者、司法部秘书。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1922年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宣传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1924年辞教职,自办教育,先后任河南村治学院教育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院长、并编北平《村治月刊》,主张实行“乡村建设”。曾任民国政府参政委员、中国社会教育社理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乡村建设学会理事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崇拜康、梁的政治主张。在哲学上糅和西方“生命派哲学”与孔孟之道,提倡直觉主义,将人类文化分为中、西、印3种类型。其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漱溟卅前文录》及《东西文化及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初觉悟》、《乡村建设理论》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6 11: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