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沟洫
早期水土保持工程。又称凳式梯田。梯田沟洫是指在农田适宜区域田间开挖水道沟渠用以排水或蓄水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实施梯田沟洫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拦截坡地径流,蓄纳入水平沟,使之逐渐渗入土中以减少土壤冲蚀,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农作物产量。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先在吕二沟西坡地修梯田沟洫1287米,此年冬,在南山试验场实施梯田沟洫示范工程。试验由水土保持专家魏章根、闫文光负责。示范面积约1000亩左右,保土效果明显,其后又在秦安、甘谷等县推广,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构筑梯田沟洫逾3.1万多米,实施区域面积达20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河流域各地曾把修筑沟埂式梯田(又称坡式梯田)作为治理坡耕地,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结合生产积极推广。天水市田家庄、武山县邓家堡等地积极推广,到1955年天水专区已修各种沟洫9.9万亩。1958年后,各地普遍一次修成水平梯田,沟埂式梯田基本不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