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正官 检正官官名。宋代置。属中书省。掌纠正省务失违。《宋史·职官志一》: “检正官: 五房各1人,掌纠正省务。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 置,以京朝官充,选人即为习学公事。官制行,罢之,而其职归左右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中书省下省言: ‘军兴以来,天下多事,中书别无属官。元丰以前,有检正官,后因置左右司,遂不差,致朝廷及应报四方行移稽留,无检举催促。今欲差官两员充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从之。至次年,诏并罢。绍兴二年 (公元1132年) 诏中书门下省复置检正官1员。” ☚ 检详官 检校官 ☛ 检正官官名。唐制,中书门下五房均设主书、主事等官以办理文书事务,等于宰相的僚属,职事虽重要而位份甚低,谓之堂吏。宋初犹沿其制,后为防止贪污把持之弊,于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置检正五房公事(即都检正官)一人,五房各置检正二人,并以京朝官充任;若以选人充任则称习学公事。掌监督五房事务。元丰新官制实行,罢检正官,以其职归左右司。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中书门下省置检正诸房公事二人,一人检正吏、礼、兵房,一人检正户、刑、工房,次年废。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诏中书门下省复置检正官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