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進呈皇帝待批或工部、户部下發鑄錢各地之標準錢。南北朝至清代以翻砂法製錢,每鑄新錢,往往先作“樣錢”以呈皇帝审定。清代則成在定例,分進呈、部頒兩種。進呈者有牙樣、蠟樣、木樣、骨樣、銅樣等,由皇帝审定。選用後由户部或工部製爲精致的銅錢頒發各地錢監(局),作爲“祖錢”翻製“母錢”,始可翻砂鑄行用錢。“樣錢”或亦指試鑄及初鑄之樣版錢。《隋書·食貨志》:“高祖既受禪,以天下錢貨輕重不等,乃更鑄新錢……詔四面諸關,各付百錢爲樣。”宋史·食貨志》:“[建中靖國]四年,立錢綱驗樣法。”《清會典·户部·錢法堂》:“每月卯錢鑄出,錢法侍郎赴局督同監督查驗,樣錢解送内務府,制錢解送户部銀庫。”今所見最早實物爲“大元國寳”鉛質雕母樣錢。參閱《清朝文獻通考·錢幣考》。

部頒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