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这首《采桑子》是写泛舟夜游西湖的感受。浩渺澄彻的湖上,“天容水色”浑然一体,云彩风物都令人感到清新鲜美。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当时颍州地方长官吕公著等经常这样玩乐,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词的上片粗略地勾画了西湖的景物,草草两笔已把握住西湖的特点。词的下片写夜泛西湖的欢悦之情。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无论“春深雨过”、“群芳过后”、“清明上巳”、“荷花开后”都异样美丽,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作者另有句云“渺渺平湖碧玉田”(《祈雨晓过湖上》),亦指此。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在此时此境中,很易联想到韩愈的诗句“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送桂州严大夫》),谁也不希望作骖鸾腾天的仙人了,“人在舟中便是仙”。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同此境界,同此会心。

欧阳修从中年以后开始有意地转变词风,尤其在晚年作词多用作诗的表现方法,明显出现以诗为词的倾向。这首《采桑子》意群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有一定程度的跳跃,句式也像诗句似的爽健,很能代表欧词后期风格。作者对西湖夜色的描写,疏疏着笔,将夜色表现得优美可爱,每个句子都流露出从内心发出的赞叹之声,体现了对景物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这是一首思想情调健康积极的好词,反映了欧公晚年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采桑子》几个月之后,欧公便下世了。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鉴赏】

这首词写出作者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心理状态。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常情的。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词的上半阕所写,为“群芳过后”的湖上一片实景,笼罩在这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气氛。试看,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使人感觉春事已了。“垂柳”句与上二句相联系,写出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单是这风中垂柳的姿态,本来是够生动优美的,然而著以“尽日”二字,联系白居易《杨柳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来体会,整幅画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条竟日在风中飘动,其境地之寂静可以想见。在词的上阕里所接触到的,只是物象,没有出现任何人的活动。眼前的自然界,显得多么令人意兴索然!

下阕“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后,“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谭献说,“‘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谭评《词辨》),此语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籍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从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写一切,都是词人在室外凭栏时的观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一片清寂气氛。“细雨”字还反顾到上阕的室外景。落花飞絮,着雨更见得春事阑珊。本词从室外景色的空虚写到室内气氛的清寂,通首体现出词人生活中的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

这首词是欧阳修颍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诸词抒写作者以闲退之身恣意游赏的怡悦之情,呈现的景物都具有积极的美的性质,如“芳草长堤”、“百卉争妍”、“空水澄鲜”等等,独此首所赏会的是“狼籍残红”。整组词描写的时节景物为从深春到荷花开时,“狼籍残红”自然是这段时节过程中应有的一环。如果说诸词表现了词人作为“闲人”对各种景物的“欢然会意”(见组词前“致语”),本词却不自觉地透露出他此时的别样情绪。作者这时是以太子少师致仕而卜居颍州的。他生平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厉行新法,而不可与争,于是以退闲之身放怀世外,这组词确是总的体现了他这种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这样矛盾,解除世纷固觉轻快,而脱去世务又感空虚,本词“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确实极微妙地反映出了这种矛盾心情。结末“垂下帘栊”二句,乃极静的境界中着以动象,觉余情袅袅,亦如辛弃疾《摸鱼儿》中所云:“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表现出对春的留连眷恋意识,不免微露怅惘的情绪。

小令在北宋前期有代表性的作家如晏殊、欧阳修笔下所写出的,虽多为当筵命笔以付歌儿的抒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仍袭花间余风,然亦时有流连光景之作,于时节风物的枨触中融入人生感慨,这种感慨,莫可指实,细加体味,总觉其中有物。这乃是因为某种情绪蕴蓄胸中,往往触发于不自知,读来似觉有所寄托。在冯延巳的《阳春集》中,这类作品颇多,而晏、欧亦复不少。晏、欧俱为旧属南唐的江西人,自易承受冯延巳的词风影响,尤其是他们皆身处显位,学养深厚,故词风极为相近,有如清人刘熙载所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卷四)在北宋词人中,他们的这类作品,属辞精雅,意象空灵,成为小令的典范。欧阳修的这组《采桑子》,即是足以显示这类词风的名作。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鉴赏】

欧阳修在颍州西湖写下了十首充满清兴雅趣的《采桑子》。这是其中的第九首。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永遇乐》),李清照用的是浓重色彩;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在何处,下边叙写出来:“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凹地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从字面上看,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这层意思,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岸”,从字面上看是说此处无渡口,自然也就不会有渡人。但作者的意思并不在此,而是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上阕的一切景物好像都不带有感情,其实,词人在这里借这些淡素之景,来发遣他那幽寂的情怀。“情寓景中,神游象外”(《诗法萃编》),只是写来不见痕迹罢了。

时间的脚步在静悄悄地前进着……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显然不是满月,那么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阕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诗词中表示幽静的情趣总是用动态来映衬,这里,作者却以静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同样地也收到了词以静胜的艺术效果,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人间的一切喧嚣声都消敛了。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直到最后才明确表示“此中有人”。他吃醉了酒,西湖的轩槛内只剩下他一个人,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采桑子》)曾任颍州知州、退休后又在此卜居的欧阳修,他并没有像王维那样“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奏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肺腑的清歌。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鉴赏】

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主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好”。它既像是颍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欧阳修一生,和颍州的关系很深。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二月,他从扬州移知颍州,翌年秋离任。到神宗熙宁四年(1071),又再次因退休而归颍。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古代太守乘朱轮车,“拥朱轮”即指担任知州的职务。这里特意将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很早就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为下面的抒情蓄势。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接下来两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从作者初知颍州之日到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流逝了二十多年岁月。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一个像他这样思想、经历都比较丰富复杂的高级官员,当他回顾二十多年的生活时,是很容易产生世事沧桑之感的。从“来拥朱轮”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其中蕴含了词人在长期政治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

“归来恰似辽东鹤”,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事见《搜神后记》。“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这三句紧承上句,一气直下,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在原来的故事中,“城郭如故”是为了反衬“人民非”,以引出“何不学仙”的主旨;这里活用故典,改成“城郭人民,触目皆新”,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逼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他在《再至汝阴三绝》中曾说:“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可见他对颍州和颍州人民确实怀有亲切感。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陌生感,产生某种怅惘与悲凉。

这首词的内容,不过是抒写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及归颍而引起的感慨,这在五七言诗中,是极常见的。但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在欧阳修之前,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已经有诗化的趋势,欧阳修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特别是下片,运用故典,化用成语,一气蝉联,略无停顿,完全是清新朴素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这种清疏隽朗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词有明显影响。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鉴赏】

“西湖好”,是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所要表现的共同主题,所以第一句都以这三个字结尾。但每一首词表现的角度不同,本词描写的是“画船载酒”游西湖的情景。

乘坐彩绘的游船,饮着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是多么惬意啊! 再加上音乐助兴,使这种欢乐更达到了高潮。管乐的声音高亢嘹亮,节奏急促:弦乐纷然齐鸣,紧和着管乐的节奏。“急管繁弦”,这一“急”一“繁”,将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和节奏渲染出来了。在这样的乐声中,人的情绪更加高涨,朋友间频频举杯,行令助饮,你斟我劝。“玉盏催传”的“催”字,形象地传达出了主人、客人亲密无间、开怀畅饮的情态。这样的豪饮,自然是“一醉方休”。湖上风平浪静,尽可以放心地躺在船上,任船儿在水上自由漂行。

上片写饮酒游湖之乐,下片写醉后观湖之乐。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这自然是一时产生的错觉。“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帖自然,如自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疑是湖中别有天”,与这组词的上一首“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同用“疑是”语,上一首取其意态为喻,这一首则就其形貌为说,——与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手法相近。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一首好的诗词,贵在真切地传达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感受。欧词和李诗,可说是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秀。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鉴赏】

欧阳修有《采桑子》十三首,是他在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以后所作。前十首专咏西湖风光,像一组清新流丽的小诗。后三首均述身世之慨,是一组凄壮激越的慷慨悲歌。这一首是后三首中的代表之作。

词中以在颍州的时间为断限,将十年前后作一鲜明的对比,写来自然真切,浑融一体。清人冯煦评欧阳修词云:“其词与元献(晏殊)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蒿庵论词》)就此词而言,风格已逐渐摆脱南唐影响,沉郁豪放,自成一体。此词开头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说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后来移守扬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一切,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绝不止是说在饮酒时碰上了月白风清的良夜。它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自从苏梅二子死,天地寂默收雷声。”(《感二子》诗)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糖尿病)。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颇有感情色彩。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本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此时此刻,词人回首前尘,如同昨梦,怎能不感到人生易老,光阴易逝? “速可惊”三字,完全是从肺腑间流出!

清人周济说:“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此实道出词家结撰之甘苦,以之分析此词,亦颇中肯綮。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 我们看到前片末二句,觉得凄然欲绝,情绪低沉;但一读后片首二句,便觉精力弥满、笔势劲挺。玩其辞气,似在自我安慰,自我排解。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在他的《六一词》中,像这种慨叹年华的句子颇多,如另两首《采桑子》云:“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笑语同。”《浣溪沙》云:“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也不例外,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词人有《浪淘沙》词云:“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可谓各极其妙。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起首只讲自己是“尊前客”,字面上只能看出当时他在饮酒,至于赏音听曲,则未正面描写。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其法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然而这毕竟是矛盾的:人已衰老,曲似当年,持酒重听,情何以堪! 词人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自己的心境,所以词中充满了郁勃之气,慷慨之音。

这首词中绝少景语,基本上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其风格与《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相似,在《六一词》中属于豪放一路。冯煦说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蒿庵论词》)。如果说欧词对东坡产生影响的话,此篇乃是其中之一。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采桑子》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联章歌咏颍州西湖景物者十首。颍州治所汝阴,在今安徽阜阳。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公四十三岁时曾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思颍诗后序》)。二十二年之后,神宗熙宁四年(1071),欧公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归颍州私第居住,果如所愿。颍州西湖在北宋时曾是清澈幽美的。据明代《正德颍州志》卷一:“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长十里,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湖南有欧阳文忠公书院基。”熙宁五年,“正值柳绵飞似雪”的暮春季节,老同事赵概由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远道相访,高谊雅兴,传为文坛佳话。《蔡宽夫诗话》云:“文忠与赵康靖公概同在政府,相得欢甚。康靖先告老,归睢阳(商丘);文忠相继谢事,归汝阴(颍州)。康靖一日单车特往过之,时年几八十矣。留剧饮逾月,日于汝阴纵游而后返。前辈挂冠后,能从容自适,未有若此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三引)欧公这一组十首《采桑子》,从内容看非写一时之景;词前《西湖念语》云“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盖是通其前后诸胜游的感受以入词,又不止与赵概同乐之事了。词成,并在盛大的宴会上令官妓歌唱以佐清欢。此词就是这组歌词的第一阕。

作者用轻松淡荡的笔调,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这么短短的几笔,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可爱的冶春季节的气氛中。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西湖是上下空明,水天一色的,用琉璃来比拟它的滑溜和澄澈,再也贴切不过。“不觉船移”四字,更是语妙天下。正因为春波之滑,所以不待风吹,而船儿已自在地漾去。联系上片的“笙歌处处随”来看,船是不断地在前移,歌声也就不住地在后随,词人是觉到的,偏说是不觉,就有力地显示了水面琉璃之滑。但船移毕竟不可能绝不触动水波,于是,下文就递到“微动涟漪”,词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构思,可算是细入毫芒。最后,“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全幅画面都跳动起来,更显得词心的活泼泼地。

北宋前半时期的小令,语言比较清新自然。这词清空一气,正如素面佳人,不施粉黛,便能动人。南宋后期那些用浓艳的藻彩去涂抹湖山的作品,倒不免是唐突西施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