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盟
古代会盟,与盟者饮含牲畜之血或以血涂于口旁,表示信誓,称为歃盟,亦称 “歃血”。《左传·昭公三年》: “有事而会,不协而盟。” 就是说诸侯之间或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不相协调时,需要设盟。会盟仪式上的神明称做 “方明”,木制,象征四方之神。方明设在北面的堂上,位置最尊。会盟时在地上挖一方坑,由戎右 (一作车右) 帮助掌管会盟仪式的 “司盟” 杀宰盟牲 (盟牲杂用六牲,大盟用牛),割下牲牛的左耳,放于珠盘,由盟主拿着,即所谓 “执牛耳”。又取牛血盛于玉敦内,由戎右端着。仪式开始,宣读盟书,昭告神明,然后盟主先饮含牲血,接着依照尊卑次序一一饮血,以示矢志不渝。这个全过程就叫 “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