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同病辨证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具有阴阳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故气虚无以生化,血必因之亏少; 气寒无以温煦,血必因之而凝滞; 气衰无以推动,血必因之而瘀阻; 气陷而失统摄,血必因之而外溢。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血虚无以载气,则气亦随之而虚少;气失阴血的濡养,则燥热诸证必由之而内生。尤其是血既脱失,则气无以附载,可致阳气浮越,涣散而不收,乃致气脱、亡阳。气血同病的证候,常见者有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虚失血及气随血脱等证。
气滞血瘀证 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又出现瘀血的证候。临床以胸胁胀满疼痛,性情急躁,并见痞块刺痛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等。妇女尚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为主要见症。多由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影响血液的运行所致。肝主疏泄,藏血,若七情内伤,则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故见心烦急躁,胸胁胀满疼痛。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血凝滞,难以消散,故痞块疼痛而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因气滞而血瘀,则冲任功能障碍,故见妇女痛经、经闭、经血夹有血块,以及乳房胀痛等症。
气血两虚证 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以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象细弱等为主要见症。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亏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阴血生化不足而继见血亏,以致气血双亏。故临床表现既有气虚之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又有血虚的心悸失眠,面色或见萎黄,以及舌质淡嫩,脉象细弱等气血双亏之证。
气虚失血证 指由于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的失血证,其中因气虚下陷,统摄失司,而致血从下溢者,则又称之为血随气陷。临床以在出血的同时,伴见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见软弱细微,舌色淡等为主要见症。由于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经隧而溢出于经脉之外,故见出血。血随气行,气虚下陷,则血易于下溢,可致便血、尿血,尤以妇女崩漏最为多见。
气随血脱证 指由于大量出血而引起的阳气暴脱证候。 临床所见,每于大量出血的同时,可见面色㿠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则晕厥,脉微细或芤等症。多因外伤出血,或妇女崩漏,产后等大量出血所致。血脱则气无以附,故气亦随之而亡失。气脱阳亡,不能温煦固卫肌表,故见冷汗淋漓。阳气亡失,不达四末,所以四肢厥冷。阳气突然丧失,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骤然失养,故见晕厥。血脉不得气血鼓动,充盈不足,故脉现微细,或见芤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