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赋

汉赋

文体名,是对汉代各种辞赋体的总称。其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类是散体赋,一类是骚体赋。而东汉中叶以后由散体赋和骚体赋派生出来的小赋,自具形式特点,亦可视为汉赋之一体。此外,汉赋尚包括汉代楚声短歌以及一些不以赋命名的赋作。在汉赋的诸种体式中,散体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堪称汉赋的主干和正宗,故散体赋可直称为汉赋。参见“散体赋”。

☚ 风骚   汉大赋 ☛

汉赋

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吸取《楚辞》、荀况《赋篇》的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体制。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是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的奢侈生活,在篇末或寓讽谏之意; 间有辨难、说理之作。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其篇幅较长,多用问答体、生僻字。战国时荀况的《赋篇》最早以赋名篇。汉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汉赋

汉赋

也叫“古赋”。赋的一种。产生于汉代。汉赋内容以描写帝王贵族的生活为主,一物一事莫不堆砌辞藻,反复类比申说,极力渲染刻画。篇末寄托一点讽喻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谓“劝百讽一”或“曲终奏雅”。汉赋可以分为散体大赋、骚体赋、小赋三类。
散体大赋指那种假设问答、韵散间出、散文意味重的赋。结构上一般分为首、中、尾三部分。“首”是引子,交代作赋缘由;“中”是赋的主体,往往高谈阔论,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尾”是全文的结束,或问答的一方向另一方表示诚服,或微含讽谏。这类赋一般首尾用散文,中间用韵文,有的结尾也用韵文。这类赋文采华丽,辞藻丰富,描写事物极力夸张,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并喜用僻字。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要形式,也叫汉大赋。
骚体赋指体制上模仿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等。它的产生先于散体赋,是汉大赋的前驱形式。
小赋指篇幅较短的赋,通篇押韵,一般不设问答。有的单用四言;有的以四言为主,间杂其他句式。小赋可分为咏物、抒情两类。前者产生于西汉,后者产生于东汉。小赋是汉大赋的演变形式。代表作品有羊胜的《屏风赋》等。后代仿照汉赋而作的赋,因不讲求对仗、声律,也概称为“古体赋”。

☚ 赋   古赋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汉赋

286 汉赋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又称“辞赋”。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汉初的骚体赋; 中期的散体大赋;东汉中叶以后的抒情小赋。骚体赋的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以及枚乘的《七发》。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是张衡的《归田赋》以及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等。

☚ 九章   七发 ☛
汉赋

汉赋hanfu

汉代最流行的文学样式之一,后代有人视之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其体式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按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西汉前期是汉赋的形成阶段。最初盛行的是学习楚辞的骚体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它们继承了楚辞的传统,以抒情为主,寄寓了作者的感慨。其中《鹏鸟赋》采用了主客问答方式,带有一些散文化句式,显示出由骚体向散体赋过渡的趋势。稍后的作家枚乘作有《七发》,文中通过主客问答,铺陈描写了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和谈说等七事,结构宏阔,辞藻富丽,文中虽有骚体句式,但更多的是四言和散文句。它是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作品。
自汉武帝时期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鼎盛阶段,散体大赋高度成熟并占据了统治地位。其间又以西汉武帝、昭帝、宣帝三世最为繁荣。汉武帝时的司马相如是最突出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虚》、《上林》等赋,以高度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子及诸侯的苑囿、田猎、游宴之盛,想象丰富,辞采华美,气势充沛,宣扬了西汉王朝的空前统一强盛。司马相如奠定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体制和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这一时期,西汉王朝强盛的国势开阔了文人的视野,唤起了他们的信心和热情,统治者豪华壮丽的生活场面。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素材。同时,统治者又非常喜爱辞赋,以利禄招揽文士,鼓励创作。于是形成了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公卿大夫亦“时时间作”的局面。除司马相如外,重要作家还有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等人,各有作品传世。自西汉后期至东汉中叶,散体大赋仍是赋坛的主要样式,但创作已不如西汉中期繁盛,最著名的作家有扬雄和班固。扬雄的《甘泉》、《羽猎》、《长杨》、《河东》四赋,班固的《两都赋》在形式上都是模仿《子虚》和《上林》,它们规模更加宏伟,铺张更甚,但气势终不如西汉中期的作品。在散体大赋兴盛的同时,还有一些抒情咏物之作,形式较为灵活,有的寄托着作者的人生感慨。对后世较有影响的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王褒的《洞箫赋》、扬雄的《逐贫赋》、《酒赋》等。另外还有些虽不以赋名篇而实为赋体的作品,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封禅文》,东方朔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等,或抒愤懑,或表颂扬,都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黑暗,广大文人的忧愤日益加深,润色鸿业,铺采擒文的大赋逐渐使他们失去兴趣,一种体制短小,抒情性强的小赋应运而生。它们一般不再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而是直接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对现实有暴露批判意义,文风朴素清新。最早的代表家是张衡,他的散体大赋《二京赋》中即已带有较多的议论成分,对现实有所批评暴露。另一篇作品《归田赋》抒发弃官归田时的感受,表现了厌恶黑暗现实、淡泊自守的思想品质,写得情景交融,清新活泼,是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张衡之后,又出现了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著名作品,数量虽不很多,但却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咏物小赋开了先声。
赋是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体,汉代作家对这种文体的成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汉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的时代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趣,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技巧,给后世作家以借鉴,汉赋的创作还提高了作家对文学的认识,促进了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但汉大赋润色鸿业的倾向,过于追求形式、堆砌辞藻的缺点也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 秦汉文   汉乐府民歌 ☛
汉赋

汉赋

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在形式上吸取了荀卿《赋篇》的体制和《楚辞》词藻的某些特点。有小赋、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则多用铺张的手法,描写都城、宫宇、园苑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于篇末或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在汉代甚为发达。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认为,秦世文字衰落,只有《杂赋》,汉初的一批“词人”,如陆贾、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枚皋、东方朔等,继承前人经验,兴起了赋体创作之风。它讲究文采、韵节,常采用对话的形式,重视铺陈描写,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扬雄的《羽猎》等都是著名的汉赋。

☚ 史论   骈文 ☛

汉赋

即“古赋”。流行于汉代,故称。

汉赋

汉赋

汉代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赋”这种文体写作,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赋”的名称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赵国人荀卿的“赋篇”。“汉赋”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形式上吸收了荀卿《赋篇》的体制,词藻上又吸取了《楚辞》的某些特点,但较多地运用了散文的手法。“汉赋”有大、小赋之分。小赋篇幅短小,多为抒情写景之作。大赋多为长巨篇,极力摹写各类事物;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和难僻字;风格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章法上多采用辨难和说理形式;句式参差明明,韵文夹杂散文。“汉赋”受到以帝王为首的统治者的喜爱。在汉代广为盛行,对后世的散文、诗歌也有一定影响。

☚ 汉代诗歌   赋 ☛
汉赋

汉赋

汉代最主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赋,原本《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文学表现手法,它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而作为一种文体,也是用这种手法写成,故文体亦沿用其名。又因这种体裁兴盛于汉代,故称之为汉赋。赋的特点是:
❶用直述的手法敷陈事物;
❷不用来歌唱,只用来朗读;
❸多用排比对偶;
❹常用“兮”、“以”等虚字表示和声,和谐音节,舒缓语气。现存最早的赋是战国时代荀卿的《赋篇》,但真正在表现手法上对汉赋形成了重大影响的,是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事实上,屈原弟子宋玉等人也确实写了不少赋。这说明由辞到赋的转变在屈原弟子们的手中已基本完成。汉初,赋体文学开始兴盛,形式上受楚辞影响还较为明显,故又称骚体赋。其代表作家作品是贾谓和他的《吊屈原赋》、《鹏鸟赋》。贾谓的赋作不仅是骚体赋中的姣姣者,而且还开了西汉散体大赋之先河。逮至枚乘的《七发》,虽然其讽刺意味还较浓,但主要内容已放在对音乐、饮食、车马、游玩、田猎等事物的铺陈描绘上,而且句式已多散文化,篇幅较长,骚体赋开始向大赋明显转化。到宣武之世,大赋发展到极顶,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司马相如和他的《子虚》、《上林》,二赋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作品。到东汉,又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从大赋向小赋的转变以张衡的《归田赋》为标志。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文字清丽,抒情为主,给日趋末落的赋体文学注射了新鲜血液。东汉较优秀的抒情小赋还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 《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

☚ 玄学   汉乐府 ☛
汉赋

汉赋

汉代盛行的文体。是从先秦赋、中经秦杂赋,演化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新文体。根据篇章和表现手法,汉赋可以分作以咏物叙事为主的大赋和以抒情言志为主的小赋。作为汉赋正宗与代表的不是小赋,而是长篇巨制的大赋,如《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二京赋》等一类作品。这些大赋集中表现出汉赋这种体裁的主要特点: 在构思谋篇上,开头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设问作答,以引起议论,展开描写;全篇比较注意追求广阔的生活画面、壮丽的场景、庞大的结构;结尾常常以讽谏收束。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在“铺采搞文”、“直书其事”上下功夫。在句型上,把《诗经》的四言、《楚辞》的六言与散文的杂言结合在一起。大赋服务的对象是帝王贵族,因此作者往往以赞颂的口吻去夸耀和渲染他们的威风和豪华,篇末虽时有讽谏之义,也终为“侈丽闳衍”之词所淹没。而且,大赋作者在铺陈叙事时,好罗列名词,堆砌奇字,加之绝少感情的成分,所以大赋一般都成为艰涩难懂的贵族生活的流水账。不过,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更趋细密具体,语汇词藻也愈加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后世诗文的繁荣准备了某些条件。东汉顺帝以后出现了一批抒情言志的小赋,表现出赋风转变的趋势。作者们的目光开始由朝廷转向山林和社会,作品的内容由歌功颂德为主逐渐转向言志抒情为主,作品的风格也开始由雕琢堆砌转向平易流畅。

☚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

汉赋

汉代最主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在继承荀(况)赋、主要是宋(玉)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综合了“楚辞”、《诗经》和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写作手法而形成的一种新文体,在东汉末年五言诗兴起之前,它几乎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唯一形式。相对于后来讲究声律、对仗的俳赋、律赋,一般又称汉赋为古赋。汉赋从体制上可分三类: 骚体赋、散体大赋和小赋。骚体赋盛行于汉初,是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代表作有贾谊的《𫛳鸟赋》、《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班彪的《北征赋》等;散体大赋盛行于西汉武帝至东汉和帝、安帝之世,它一般篇幅很长,规模巨大,采用主客问答体,韵散间出,散文意味较浓,代表作家作品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等;小赋是篇幅较短、通篇押韵的韵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咏物小赋和抒情小赋,前者产生于西汉,专一咏物,如枚乘《柳赋》、称衡《鹦鹉赋》等,后者产生于西汉,以抒情言志为主,如张衡的《归田赋》等。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骚体赋是散体大赋的前驱形式,抒情小赋则是散体大赋的演变。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2: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