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蛮汉代江夏郡少数民族的总称。古称荆蛮。秦灭巴子国后,徙其民于江夏,汉分南郡为江夏郡,故名。分布在今湖北东部和河南淮河以南地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徙潳山蛮7千余口置江夏界中。永元十三年(101),又徙巫蛮于江夏。建宁二年(169),举兵反汉,为州郡官兵所平。光和三年(180),复起事,与庐江黄穰连结,众至10余万,攻没4县,累年不散,后为庐江太守陆康所破。宋代称其为沔中蛮。其后裔与今土家族有渊源关系。 江夏蛮汉时南方少数民族名。巴郡南郡蛮之一部。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东汉政府徙潳山蛮七千余口于江夏,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又徙巫蛮起义余众于江夏。后将居于江夏之少数民族统称“江夏蛮”。 江夏蛮古代南方民族。汉至魏晋时活动于今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因在江夏(治今湖北云梦,辖今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河南信阳以东,光山、新县以西,淮河以南地)活动而得名。与蛮氏等当地古代民族有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