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徵★★☆ 03836名

zhǐ 名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用法说明用于其他意义时,“徵”是“征2” “征3”的繁体字。另见zhēng“征2” “征3”。
字源解说 徵,甲骨文--/072zheng02/11jia00.gif)  (長,长发老人) (止,即“趾”,借代行进),表示让老人离家远行。在早期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重要的信息与经验,依赖长期的点滴积累,因此见多识广、明察善断的人往往是上了年纪的长者。为了有效利用国内的人才资源,远古明君下诏广寻天下明辨善悟、富于才略的智慧长者,并用官车将他们从遥迢四境接往国都,聘为谋臣,辅助治国。金文 用“辵” (行进)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用“耑” (“端”的本字)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長” (长发老人),其中, 是“長”(长发)的简写,表示长发; 是“而”(冉须)的变形,“耑” 表示长发、长须、安定端庄的智慧老者,强调朝庭重聘的智慧老人角色。有的金文 将“耑” 写成不知所云的 ,导致“而”形消失。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長” 写成 ,表示有能力 (“任”的本字)的老人 (“長”的简写);字形加“貝” ,表示君王在天下民间广寻珍宝,并强势 (又,抓)占有收藏。有的金文 则误将本该是“耑”的字形 写成战旗状的 ,以致于表示“招聘贤才”的“徵”字和表示“兴师讨伐”的“征”字在含义上相互纠缠。籀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长发的 写成 ,并用“攴” (持械打击)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又” ,用“各” (武力进犯)代表金文字形中的“貝” ,表示武力劫掠。篆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貝” ,将金文字形中的“胜任老者”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攴” 。造字本义:动词,君王广诏天下,招聘策士谋臣,辅助治国安邦。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笔画简单的“征” * 合并笔画复杂的同音字“徵”。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徵,召也。从微省,壬為徵,行於微而文逹者即徵之。 ,古文徵。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徵,招聘重用。采用有所省略的“微”作边旁,任者为征,表示生活在低微阶层处而才华横溢的人就征召他。 ,这是古文写法的“徵”字。
【字族索引】 𢽠
【同音字】 zh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