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注释】 1.古意:为拟古乐府之作。本题一作《独不见》,见《乐府诗集》卷七十五,归入《杂曲歌辞》类,据梁朝柳恽诗有“奉帚长信宫,谁知独不见”之句,本为宫怨诗。唐人拟作,则往往嵌入“独不见”三字,表现“伤思而不见也”的主题(《乐府题解》)。补阙:掌讽谏的官。乔知之于武则天时官右补阙。 2.卢家少妇:语本南朝乐府辞《河中之水歌》(或作梁武帝萧衍诗):“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艺文类聚》卷四十三引)后人往往以之代指青春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浸泡的酒来和泥涂壁的堂屋。海燕:燕子的一种,又名越燕,产于南方海边,春季北飞,筑巢于堂屋。此句中“双栖”的海燕是与孤独的卢家少妇作对照而并举的。玳瑁梁:饰以玳瑁的屋梁,或解作涂绘成玳瑁文彩的屋梁,形容梁饰的华丽。玳瑁:为甲面光滑、有黄黑相间花纹的一类海龟,色泽和质地均宜作装饰物。 3.寒砧:寒风中捣衣时砧杵相击撞的声音。砧:捣衣用石块。催木叶:催落树木的叶子。辽阳:指辽东地区,相当于今辽宁省境。秦时为辽东郡,唐代置辽州,治所辽阳,一直派重兵驻守,是当时东北边防战略之地。 4.白浪河北:即辽阳一带。白浪河,古称白狼水,又称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南部。丹凤城:据《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从婿箫史学吹箫,常引凤凰飞降咸阳城。因之后人称京城为丹凤城,亦称凤城。城南,因唐都长安宫廷在城北,城南边为住宅区,故云。 5.谁为:为谁的倒文。为,一作“谓”,又有作“知”。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绢。此处指少妇所捣衣服,也可指居室帏帐。 今译 华贵的郁金香, 飘漾—— 在富丽的闺房, 房中一位孤独的少妇, 正凝视着 那燕儿双双 幸福地栖息在玳瑁雕梁。 秋风吹落了树叶, 也送来了寒夜捣衣的声响, 她的夫君呵,十年征戍、令她 常忆辽阳! 白浪河北的音书 早已断绝, 空令那长安城南的妻子怨恨秋夜漫长。 唉!是谁令我孤独惆怅, 是谁让那恼人的明月 整夜地照着我的床帐! 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生卒年不详,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他与宋之问对格律诗的形成颇有贡献,当时并称“沈宋”。补阙:官名,乔知之当时任此官。寒砧:制作寒衣的捣衣石。辽阳:今辽宁省辽河以东地区,古代的东北边防要地。白狼河:在今辽宁境内。丹凤城:指京城。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这里指女子所居处的帐帏。一说指女子所捣的寒衣。 入选理由: 诗歌的内容虽说没有新意,但它却是初唐时期出现的形式完整的七言律诗。 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很多,有标作《古意》的,有标作《独不见》的。根据这里的标题,又可理解为是一首献给长辈或有地位的人的诗,谓“古意”就有点内容“纯属虚构”的意味了,关键是看“我”的写作才华。本篇的内容一无可取,完全没有新意。写闺中思妇的寂寞相思,写她们的孤独愁苦等,早已是六朝时文人诗歌,尤其是梁、陈时“宫体诗”司空见惯的内容,而且是写得细腻入微的内容了。不过本篇的形式倒是很值得在意。唐代的格律诗主要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几种形式,而前三者都比七律出现得早。七律的形式定型于初唐,但究竟是初唐的什么时间却不确定。本篇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例子。全篇每句、每联,更重要的是联与联之间(粘连)的平仄讲究都做到了(只有“独不见”三字仄声,当时并无“三平调”规则),也就是说全部合乎格律。有的地方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为了合平仄而作的调整,如“谁为”两字,正常的汉语词序应该是“为谁”,即“为了谁”的意思,但用正常的词序“为谁”,就与后面的平仄不合,所以作者有意作了倒装。 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是拟古乐府之作,收入《乐府诗集》,题作《独不见》。是代乔知之的爱妾写赠他的一首思妇诗。乔知之于武则天通元元年(696)以左补阙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次年得胜。回朝后,当年因爱妾碧玉事,为武承嗣所杀。此诗,即拟碧玉代赠知之。补阙,朝廷掌讽谏的官。 诗的首联以海燕双栖起兴,从对环境的渲染,表现思妇的孤独心境。卢家少妇,乐府古辞《河中之水歌》: “十五嫁为卢家妇”。后人因以卢家妇作为少妇代称。中间两联由思妇而征人,又由征人而思妇。辽阳(指辽东地区)、白狼河(大凌河,在辽宁省)是征人的象征,寒砧、丹凤城(即京城,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吹箫引凤,凤凰飞降咸阳城,所以称丹凤城)是思妇的象征。最后,归结为尾联思妇的含愁独处,空对明月孤帏。虽然藻饰秾丽,铺陈词采,但格调清新,境界开阔,笔意流动,托物寄情,可以见出诗歌由齐梁之风向初唐气势过渡的轨迹,因此,颇受后人称颂。明代的何景明、薛蕙等人,均推此诗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见杨慎《升庵诗话》卷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