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沧浪濯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沧浪濯缨典源出处 屈原 《楚辞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人淈 (gu)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人𫘪其糟而歠(chuo)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孟子 ·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沧浪濯缨cāng làng zhuó yīng表示避世脱俗,保持高风洁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楚辞》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白居易《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温庭筠《题韦筹博士草堂》:沧浪未濯尘缨在,野水无情处处流。 沧浪濯缨典源出处 屈原 《楚辞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人淈 (gu)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人��其糟而歠(chuo)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孟子 ·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释义用法 屈原名平,字灵均,被放逐而行吟泽畔,遇到渔父,屈原讲了自己不容于世的怨愤,表示要坚守清白的操守,而隐者渔父则认为可以与世混同,不必如此“深思高举”。后用此典表示志行高洁,节操清白; 或表示从尘世隐退。有的也反用其意,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孟子 ·离娄》一段,或杂用之。 用典形式 【哺糟】 唐·皮日休:“天下皆哺糟,征君独洁己。” 【濯缨】 唐 ·柳宗元:“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宋 ·苏轼:“南北檐楹照绿波,濯缨洗耳不须多。”宋 ·李冰:“不用濯缨垂钓,唤取龙宫仙驾,耕此万琼田。” 【歠醨】 明 ·陈子龙:“歠醨非我 事,洗耳安可忘。” 【论浊清】 宋 ·王令:“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异醒醉】 清·彭襄:“五柳三闾异醒醉,何妨千载德为邻。” 【思濯缨】 元·范梈:“一行竟堕万里外,回首沧浪思濯缨。” 【独醒人】 唐·钱起:“如逢渔父问,未是独醒人。”宋 ·晏殊:“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解尘缨】 宋·范仲淹:“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情。” 【渔父足】 宋·苏轼:“渔父足岂洁,许由耳何淄?” 【渔父笑】 唐 ·白居易:“身从渔父笑,门任崔罗张。” 【濯尘缨】 宋 ·杨亿:“误濯尘缨成底事,岩阿千古有遗文。” 【濯我缨】 金·元好问:“何以濯我缨,林间有清溪。” 【濯沧浪】 宋·范成大:“空翠滴尘缨,何必濯沧浪?”宋·黄庭坚:“势利不可更炎凉,解缨从我濯沧浪。” 【濯冠巾】 金 ·赵秉文:“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孺子歌】 宋·苏轼:“莫作孺子歌,沧浪濯吾缨。” 【众醉独醒】 唐 ·杜甫:“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尘缨欲濯】 宋·王令:“尘缨欲濯恶独洁,沧浪流去清无涯。” 【沧浪未濯】 唐·温庭筠:“沧浪未濯尘缨在,野水无情处处流。” 【沧浪濯缨】 唐 ·白居易:“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宋·范成大:“孺子沧浪濯缨处,千载新堂来卜邻。” 【灵均不醉】 宋·杨亿:“灵均不醉真何益,千古离骚怨楚辞。” 【灵均独醒】 宋·辛弃疾:“胸中不受一尘侵,却怕灵均独醒。” 【净濯兰缨】 宋 ·张炎:“醉梦醒,向沧浪容与,净濯兰缨。” 【独醒屈子】 宋 ·辛弃疾:“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 独醒屈子,未免沉菑。” 【楚老独醒】 唐·顾况:“鄱阳中酒地,楚老独醒年。” 【濯发沧浪】 宋·辛弃疾:“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濯沧浪缨】 宋·苏轼:“聊纡东阳绶,一濯沧浪缨。” 【濯楚臣缨】 唐·骆宾王:“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餔啜糟与醨】 唐·韩愈:“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醨。” 【渔父刺湘累】 明 ·陈子龙:“渔父刺湘累,淑媛笑首阳。” 沧浪濯缨 沧浪濯缨cānɡlànɡzhuóyīnɡ━┃┃━ 比喻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唐·杜甫《北游》诗:“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词:“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 沥胆坠肝 青襟 ☛ 沧浪濯缨借指超尘脱俗,清高自守。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词: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沧浪濯缨【出处】 《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𫘪其糟而歠(chuo,饮)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释义】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名平,字灵均)因受谗毁被放逐于江湘,遇一渔父问其故,屈原认为是自己高尚清白的缘故。渔父却以为应该与世推移,随俗逐流,不必太过清高。且歌沧浪一曲,以示其意。后以此典表示避世脱俗,保持高风洁行,或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 沧浪濯缨 沧浪濯缨沧浪水在汉寿县西,源出沧、浪二山,至汉寿始合流为沧浪水。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遇渔父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𫘪其糟, 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深山,自闭匿,人莫知焉 (晋·皇甫谧《高士传》)。汉寿武冈州建有渔父亭,又郡圃建有招屈亭,以资纪念。 ☚ 宋陈孝子 孝子忠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