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注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注音

❶辞书的释文内容之一。指为词目 (或字头、条头) 标注读音。 注音方法很多, 古代汉语多用反切法及读若 (读如) 法、 直音法给汉字注音; 现代早期主要使用注音字母来注音,1956年以后主要使用汉语拼音方案。 国际音标也可用于注音。 不同类型的辞书的注音要求不同, 一般语文词典标注字、 词的现代读音, 某些大型的历时语文词典, 还要标注字、 词的历史音韵,某些方言词典还要标注字、词的方言读音。
❷即音义。 如鲁世达的 《毛诗并注音》在 《唐书 ·艺文志》 作 《毛诗音义》。 参见 “音义”。

注音zhù yīn

用符号标示文字的读音。1879年杨少坪《增广英字指南》卷一:“拼法既明,则字皆能读,语皆能讲,并可得其自然之音调,不劳注音。”1936年詹文浒主编《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引言》:“现在出版的辞典,无论大的小的,普通都有注音,但所用的音符,都限于韦氏音号(Webster字典中所用的音号)。”

注解1

注解1

注(注释;~音;解注;批~) 训释 解诂 解故
注解和说明:注说
注释和著述:注述
解释并疏通、阐发文意或补充注释:疏注
对古书字句做解释:训诂 训故
 文字训诂:鱼虫
纂集训释:纂训
讲解训释:讲训
注释文义:训义 解义 释义 释笺 笺释 笺注 笺疏
 注释字义:释言
 注释词义:释词 辞释
 注释经义:解经 诂经
以今言注释古言或方言:诂(诂解)
根据上下文对某个词语做注释:随文释义 随文析义
江集前人关于某部书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进行注释:集注
校勘注释:校注 校释
评论注释:评注
诠解注释:诠注
训释注解:训注
记述注释:记注
详细注解:详注 详解
古文注释或外文翻译严谨,一丝不苟:字栉句比 字栉句梳
(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注解)

☚ 解释的程度   说明 ☛
注音

注音zhuyin

传统训诂学内容之一。从古代注音到现代科学的拼音方案注音,方法是由粗略逐渐精密准确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况法、直音法、反切法、字母注音法。前三法出现之后,训诂学家们又往往是混合使用的。
❶比况注音。又可分两种类型:第一是大致描绘出一个发音方法,如《公羊传·宣公八年》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又《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又如《释名·释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在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大约读者可以根据这样的注音知道被注字的音读。但在今天,是很难根据它准确地发出当时的音来了。第二是“读若”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读若”又称为“读如”。用“读若”的例子如:“喌,读若祝”、“慴,读若”、“瑱,读若颠”、“䈏,读若笃”(均见于《说之》)。用“读如”的例子如:《诗·豳风·狼跋》郑笺:“孙,读如‘公孙于齐’之‘孙’。”又《周礼·考工记》郑注:“属,读如‘灌注’之‘注’。”又“泐,读如‘再扐(音le)而后卦)之‘扐’。”“读若”法比大致描绘一个发音方法注出的音要具体些,但也不能告诉读者精确的读音,因为作标准的那个字的读音后人往往也不能准确地读出当时的音来。特别是如果作为标准的那个字再是个生僻字,如:“泐,读如‘再扐而后卦’之‘扐’,‘扐’就是一个一般人不容易掌握的字,这样注了音等于没注。不过,有了这个方法总比没有好,同仅描绘一个大致的发音方法比起来,还得算是个进步。

❷直音法。这是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例如:《淮南子·说山》高诱注:“礛,音蓝。”《汉书·古今人表》服虔注:“沦,音鳏。”《汉书·高帝纪》孟康注:“娠,音身。”《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颜师古注:“潞,音路。”直音法注音较比况法注音又具体一步,但注音字若是个生僻字,还是不能解决读者的问题。所以,若选用常见字,它是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若选用的不是常见字,注了还是等于没注。况且,有的字还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少没有选择余地。总之,这还不是最好的办法。

❸反切注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音。古人或称为“反”,或称为“翻”,或称为“切”。具体的拼合办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从而合成一个音。汉语用反切给难字注音,章太炎发现是从汉末开始的。他说:“《汉·地理志》‘广汉群梓潼’下应劭注:‘潼水所出,南入垫江。垫,音徒浃反’。‘辽东郡沓氏’下应劭注:‘沓水也,音长答反’。是应劭时已有反语,则起于汉末也。”(见《国故论衡·音理论》)。关于反切的起源,郑樵《通志·艺文略》说:“切韵(即反切)之学起自西域。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音博,谓之婆罗门书。然犹未也,其后又得三十六字母,而音韵之道始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然后声病之说详焉。”姚鼐《惜抱轩笔记》说:“孙炎所以悟切音之法,原本婆罗门之字母。”纪昀《与余存吾书》说戴东原《声韵考》“……于等韵之学以孙炎反切为鼻祖而排斥神珙反纽为元和以后之说,……然《隋书·经籍志》明载梵书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安得以等韵之学归诸神神珙,反谓为孙炎之末派旁枝哉?”以上所述各家言论,说明了反切的产生是受了梵文字母的影响。这种说法是完全有根据的。反切注音就较为科学了。所以这种注音方法一直到注音字母的出现,才基本废弃,完全不用是在拼音方案产生以后。例子如:《汉书·高帝纪》孟康注:“媪,母别名,音乌老反。”又颜师古注:“陂,音彼皮反。”《说文》徐铉增注:“一,於悉切。”“元,愚袁切。”“天,他前切。”“吏,力置切。”《广韵·平声东韵》:“东,德红切。”“同,徒红切。”“中,陟仲切。”“蟲,直弓切。”用反切注音,虽已建立了语音分析的观念,注的音也较比况法、直音法注出的音准确,但仍存在着缺点。读者若不知道反切上下字的读音,仍然读不出音来。

❹注音字母。是指在汉语拼音方案以前,有一种注音字母是带有拼音字母性质的。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了注音字母三十九个。后来又增一个ㄜ母,总共四十个。声母二十四:
ㄅ〔p〕ㄆ〔p‘〕 ㄇ〔m〕ㄈ[〔f〕万[〔f〕 万〔v〕 ㄉ〔t〕ㄊ〔t‘〕 ㄋ〔n〕 ㄌ〔1〕 ㄍ〔k〕 ㄎ〔k‘〕 〔〕 厂〔x〕ㄐ 〔t〕 ㄑ〔‘〕 广〔〕 ㄒ〔〕 ㄓ〔〕 ㄔ〔t‘〕 ㄕ〔〕 ㄖ〔〕 ㄗ〔ts〕 ㄘ〔ts‘〕 ㄙ〔s〕。韵母十六:ㄧ〔i〕 ㄨ〔u〕 ㄩ 〔y〕 ㄚ〔A〕 ㄛ 〔o〕 ㄜ〔γ〕ㄝ〔ε〕 ㄞ〔ai〕 ㄟ〔ei〕 ㄠ〔au〕 ㄡ〔ou〕 ㄢ〔an〕ㄣ〔ənn〕 ㄤ〔a〕 ㄙ〔〕 ㄦ〔ərr〕。开始的时候,为了照顾古音系统,所以制有万兀广三个声母,并归定了入声。后来1932年公布了《国音字汇》,指定北京音为标准,于是万兀广三个声母被取消了,只剩三十七个注音字母,入声也被取消了。注音字母继承了传统音韵学,而又有所发展。最显著的发展是由双拼法发展为三拼法。ㄧ,x,ㄩ被规定为“介母”,它们除了用作主要元音以外,还可以用来表示韵头。例如:家ㄐㄧㄚ 写ㄒㄧㄝ 边ㄅㄧㄢ 瓜ㄍㄨㄚ 灰ㄏㄨㄟ 春ㄔㄨㄅ 决ㄐㄩㄝ略ㄌㄩㄝ君ㄐㄩㄣ。注音字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音素化了,所以不再有字母表示零声母。一方面,三拼法比旧反切多了一个字母;另一方面,又有单写法,用来写那些单元音。例如:ㄧ衣 x乌 ㄩ鱼 ㄚ阿 ㄜ鹅。三拼法比起双拼法来,优点在于大大减少了字母的数目。因此,三拼法是摆脱汉字束缚走向音素化的第一步。汉语拼音字母比注音字母做得更彻底,它把三拼法更进一步改为四拼法,就是最多可以用四个字母拼写一个音节(双字母代表一个音素的只当一个字母看待)。这才是彻底的音素化。从旧反切到拼音字母,是一个极大的变革,中间经过一个改良的办法,就是注音字母。

☚ 读若   语义学 ☛
000180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7 1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