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antipyretics药性寒凉,能清解里热的药物。清热药是以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者为治疗对象。主要适用于高热不退、狂躁神昏、湿热黄疸、痢疾、热毒疮肿、热性出血及暑热等病证。根据发热原因和病情所处的阶段不同,治疗时需选择用药。如因积滞而发热,当用泻下药攻其积滞,使热从泻而解。阴虚、血虚发热,应养血补阴以退其热。里热证应根据各种不同临证表现而选择用药。清热药大多辛苦寒凉,易伤脾胃,用之过度,能导致中阳衰微,脾胃虚弱,食少,泄泻,宜慎用。根据药性不同分:❶清热降火药:主清降气分之热。适用于急性热病。证见高热、汗出、口渴贪饮、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象洪数等。 ❷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能燥湿清热。适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尿淋浊等。 ❸清热解毒药:主清解热毒。常用于瘟疫、毒痢、疮黄肿毒等热毒病证。 ❹清热凉血药: 主清血分之热。多用于血分实热,血热妄行,证见斑疹和各种出血、狂躁、神昏等。 ❺清虚热药:用于温病后期,热伤阴液所致的阴虚发热证。 ❻清热祛暑药:有清解暑热的作用。主要用于暑热、署湿等病证。应用清热药时,除辨别里热证的不同表现外,尚须查明有无兼证,以配伍用药。如里热兼表邪, 当配解表药,以表里双解;气分热与血分热并见,宜气血两清。清热药还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清热药antipyretics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能治疗里热证的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和清热解暑药。能清泻气血实热的药物为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栀子等;能清解血分热邪的药物为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牡丹皮、玄参等;能清除湿热合邪的药物为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等;能清除火毒热邪的药物为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能清解暑热、暑毒的药物为清热解暑药,如香薷、绿豆、荷叶等。 清热药指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治疗温热病、痢疾、痈肿疮毒等多种感染性疾病及阴虚内热所呈现的里热证候,常用药物及分类见表: 分类 | 药名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 | 清 热 泻 火 药 | 石膏 | 辛、甘,大寒 | 肺,胃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气分实热,气血两燔,肺热气喘,胃火亢盛 | 知母 | 苦、甘,寒 | 肺,胃,肾 |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 气分实热,咳嗽,阴虚火旺,消渴 | 栀子 | 苦,寒 | 心,肺,胃,三焦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 血解毒 | 热病心烦,火毒炽盛,湿热黄疸,血热妄行 | 黄芩 | 苦,寒 | 肺,胆, 胃,大肠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 血,安胎 | 泻痢,黄疸,湿温,肺热,血热妄行,胎热不安 | 黄连 | 苦,寒 | 心,肝,胃、大肠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证,心经实火,呕吐,痈肿疮毒 | 黄柏 | 苦,寒 | 肾,膀光,大肠 | 清湿热、泻火毒,退虚热 | 湿热证,疮疡肿毒,湿疹,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 清 热 凉 血 药 | 生地 | 甘,苦,寒 | 心,肝,肾 | 清热凉血,寒阴生津 | 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热病伤津,消渴,便秘 | 玄参 | 甘、苦、咸,寒 | 肺,肾,胃 | 清热养阴,解毒散结 | 热毒实火,阴虚内热、瘰疠、痰核、瘿瘤 | 牡丹皮 | 苦、辛, 微寒 | 心,肝,肾 |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 热病斑疹,吐血,衄血,经闭,痛经,癓瘕积聚,肠痈 | 赤芍 | 苦,微寒 | 肝 |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 热入血分,血热妄行,经闭,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 清 热 解 毒 药 | 金银花 | 甘,寒 | 肺,胃,大肠 | 清热解毒 | 外感风热,温热病,疮痈疖肿,血痢 | 连翘 | 苦,微寒 | 肺,心,胆 |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 外感风热,温热病,疮毒痈肿,瘭疬结核 | 大青叶 | 苦,大寒 | 心,肺,胃 | 凉血消斑 | 热毒发斑,丹毒,口疮,咽喉肿痛 | 紫花 地丁 | 苦、辛,寒 | 心,肝 | 清热解毒 | 火毒疔疮,乳痈,肠痈,丹毒,毒蛇咬伤 | 蒲公英 | 苦、甘,寒 | 肝,胃 | 清热解毒,利湿 | 疔毒,乳痈,湿热黄疽,热淋 | 野菊花 | 苦、辛,微寒 | 肺,肝 | 清热解毒 | 痈疽疖疔,瘰疔,咽喉肿毒,目赤肿痛 | 鱼腥草 | 辛,微寒 | 肺 | 清热解毒 | 肺痈,热毒疖肿 | 白头翁 | 苦,寒 | 大肠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热毒血痢 |
清热药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清热药。 清热药,都属寒性或凉性药物。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主要适用于温病高热、烦渴,疫毒,热淋、热痢,痈肿疮毒以及阴虚潮热等里热病证。由于所患热证的病因、病位不同和脏腑虚实、体质强弱的差异,热证的临床表现有热在气分、热在血分、热在脏腑,以及虚热、实热等各种证候。因此,对清热药的使用,必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针对性强的药物,方能取得满意效果。 清热类药物,虽均具有清热的共性,但亦同中有异,各有所长,根据其功用特性,大体可以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解暑、清热除蒸等六类。 (1) 清热泻火药 具有清热与泻火作用。清热、泻火,作用性质一致,仅在程度上有差异,所谓“热为火之渐,火乃热之极”。故清热轻而泻火重。清热泻火药用于脏腑火热亢盛的病证,一般以出现发热烦躁、汗出、口渴,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实热证状为其特征。但在临证用药时,仍当分清肺热、胃热和心火、肝火等不同情况而区别应用。清热泻火药性味或为甘寒,或为苦寒。主要药物有石膏、知母、栀子、大黄、夏枯草、决明子、莲心、芦根等。 (2) 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适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之证,如湿温病、湿热黄疸、湿热泻痢、小便黄赤及湿热疮疡等证。常用的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等。本类药除清热燥湿外,尚有清热泻火及解毒作用。 (3) 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火毒诸证,如温病、痈疮、咽喉肿痛、丹毒、痄腮、火眼、毒痢、蛇虫咬伤等。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青黛、穿心莲、半边莲、鱼腥草、白头翁等。 (4) 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专清营分、血分之热,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血而见发热夜甚、神昏谵语、发斑发疹、舌质红绛,以及血热妄行所致之各种出血。常用的清热凉血药如犀角、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紫草等。其中生地、玄参兼有养阴生津作用,亦可用于阴虚发热之证。 (5) 清热解暑药 本类药的性味大多甘凉或苦平,能清热解暑,适用于夏日中暑,发热、烦渴、汗出、脉虚等,常用的清热解暑药如西瓜、青蒿、荷叶、绿豆等。但暑必夹湿,暑热又最易耗气伤津,故在临床应用时,常与芳香化湿或益气生津药配用。 (6) 清热除蒸药 本类药具有清退阴虚内热和骨蒸潮热之功,适用于热病后期,热灼阴液而致的夜热早凉,以及久病阴伤,阴虚阳亢而致之骨蒸潮热。常用的清热除蒸药有青蒿、银柴胡、白薇、地骨皮、胡黄连等。 清热药的效用虽各有专长,但有些药物往往兼具其它清热效能,如黄连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燥湿、解毒; 丹皮既能清热凉血,亦能泻火; 青蒿既能清虚热,亦能清实热等等。因此,临床用药,应当斟酌其宜,灵活掌握。并须善于配伍,方能曲当病情,如高热窍闭神昏者,可配开窍药与化痰药; 热盛风动抽搐者,可配平肝息风药; 气血两燔者,清气药与凉血药并用,以气血两清;邪热未衰而阴液已伤者,清热药与养阴药同投,以清热滋阴。至于里热证兼有表邪者,原则上应先解表,必要时也可清热药配解表药,表里同治。 清热药应用不当,易致脾胃阳气受损而产生食减、恶心、脘痛、泄泻等副作用,用宜注意。又素体阳虚而偶患热证,或阴虚而发热不盛者,均不可浪投寒凉; 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尤当明辨,切勿误用清热药。此外,苦寒性燥之药,过用有伤阴化燥之弊,甘寒质润之品,恣用亦有助湿留邪之害,均宜慎用。 ☚ 天胡荽 石膏 ☛ 清热药heat-clearing drugs 清热药qīng rè yàoheat-clearing dru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