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肌肉移植
神经损伤,疾患或肌肉本身因创伤造成的缺损或瘢痕化,常影响该处的运动功能。为了重建其功能多采用神经修复或肌腱移位的手术。少数严重病例,神经不能修复或修复神经并不能恢复运动功能,有时局部无适当肌肉可供肌腱移位,在治疗上造成很大困难。1955年Sch-ottsteadt(1)曾分别用胸大肌和背阔肌将其起点和止点切断,保留它的神经血管束做移位,按肱二头肌方向重新做其起止点,恢复屈肘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肌肉移位较之肌腱移位是个进步,但可用的肌肉不多,而且它受到神经血管蒂长度的限制,不可能做远距离移位。
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吻合血管的肌肉移植成为可能。日本的Tamai (1970)首先进行了研究。将狗的股直肌做原位或异位移植共40次。对存活的肌肉进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肌电图的观察,证明效果良好。移植成功率为70%。
临床上可选用胸大肌和股薄肌做游离移植之用。此外,还可用伸趾短肌、腓肠肌等。这些肌肉切取后对原来功能影响不显著,而且供给肌肉的动脉及静脉直径均在2mm左右,吻合时无困难。做游离肌肉移植的病例,在受区必须具备可供吻接的动脉、静脉和神经的运动分支。但这类病例,其创伤常比较严重,局部条件差,难以寻找可做吻合的神经和血管。因此,适宜做肌肉移植的病例比较少。肌肉在游离移植时经过一段时间的缺血,重建血运后仍可成活,但在神经再生过程中肌肉还有发生失神经支配的变化使肌纤维变性。因此,游离移植的肌肉完全恢复原来的肌力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应用上效果常欠理想 。游离肌肉移植除了恢复运动功能外,还可用于充填凹陷缺损,即不需要缝接神经。这种方法,早期效果尚好,由于肌肉没有神经支配发生萎缩,无弹性甚至形成瘢痕,影响其远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