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亲亲相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亲亲相隐 又称亲属容隐。 中国古代法律中关于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罪行,而不受法律追究的规定。是儒家思想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秦有赏告奸法,匿奸者治以重罪,但又规定子告父不理,再告者罪。 汉重首匿之科,但允许亲属相隐。《汉书·宣帝纪》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唐允许亲属相隐及奴为主隐,但犯谋反、谋大逆、谋叛罪除外。《唐律疏议·名例》曰:“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谓谋反、谋大逆、谋叛,此等三事,并不得相隐,故不用相隐之律,各从本条科断。”其后直至明清各代与唐略同。国民党刑法规定,配偶、五等以内血亲及三亲以内姻亲间犯藏匿犯人及湮灭证据罪,可减免刑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