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阴曲
戏曲剧种。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行芜湖一带。相传由任礼部尚书的黄钺与他人在昆曲基础上,吸收当地滩簧改编而成,取唐代诗人温庭筠《湖阴曲》诗为名。1925年,鲍实搜集该剧种剧本,以《湖阴曲初集》为名出版。李书林为该书作序云:“我邑之有湖阴曲,盖百馀年矣,学士大夫以逮乡里子弟,几于家弦而户诵,花晨月夕,遣兴适情,丝竹之声,悠然相接。”同治年间“尚称鼎盛”,然“光绪以降,渐就式微”。剧目多为元杂剧及明清传奇,如《西厢记》的《拷红》,《牡丹亭》的《劝农》、《学堂》,《琵琶记》的《扫松》,《东窗记》的《扫秦》等四十馀种。曲调有弦索、泥簧调、二黄平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