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热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热疮4759痱子。吴语。江苏海门、启东吕四〖 〗。

热疮

病名。
❶热病后生于口周围及颜面的疱疹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热气疮,俗名燎疱。由风热外感,或肺胃积热上蒸所致。易发生在上唇、口角和鼻孔周围,也可发生在颜面。患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形如粟米,或如小豆,疱液澄清,渐变混浊,自觉瘙痒灼痛,约1周消退,愈后常可复发。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涂黄连膏或金黄膏。相当于单纯疱疹。
❷泛指发生暑季之小疮。

热疮

指发热过程中,或以后,口周围皮肤、粘膜出现的小泡疹。类似单纯疱疹。多发生在口角、上下唇及鼻孔周围。初起时局部瘙痒,继而出现许多密集的小泡。四周略潮红,并有瘙痒灼热感。然后互相融合,渗出清水。痂皮脱落后,遗留褐色素沉着。多由外感风热,肺胃内热熏蒸而成。

热疮

病名。指热病后或高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好发于口角、鼻旁、外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患处出现簇集的小水疱,四周红晕,破后糜烂结痂,灼热刺痒,易复发。多因风热外袭,肺胃积热上蒸,或肝胆湿热下注而致。发于上部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发于阴部者,治宜清利肝胆湿热。

热疮rè chuāng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诸疮上(51)。病证名。
❶热病后生于口周围及颜面的疱疹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热气疮,俗名燎疤。由风热外感,或肺胃积热上蒸所致。易发生在上唇、口角和鼻孔周围,也可发生在颜面。患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形如粟米,或如小豆,疱液澄清,渐变混浊,自觉瘙痒灼痛,约一周左右消退,愈后常可复发。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涂黄连膏或金黄膏。相当于单纯疱疹。
❷泛指发生暑季之小疮。

热疮rèchuāng

病名。出《肘后方》。由风热外感或肺胃积热上蒸所致。易发生在上唇、口角和鼻孔周围。患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 形如粟米, 或如小豆, 疱液澄清, 渐变混浊, 可有瘙痒灼痛, 一周左右消退, 愈后常可复发。治宜清热散风。内服辛夷清肺饮( 《医宗金鉴》: 辛夷、甘草、煅石膏、知母、栀子、黄芩、枇杷叶、升麻、百合、麦冬) 加减, 外搽黄连膏或金黄膏。

热疮

热疮

在高热病后或高热过程中,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称为热疮。见于《肘后备急方》。又称热气疮。多因风热外袭肌表,或肺胃热盛熏蒸所致,或湿热下注而发病。亦有因消化不良,月经期,妊娠,风热之邪乘虚而入,阻于皮肤而发。
本病易侵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多发生在口角、唇缘、鼻孔附近和外阴等处,发病时,患部先有灼热、刺痒感,后迅速出现红斑,继而可见粟米大小簇集的丘疹或水疱,疱液澄清,后变为混浊,破后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而痊愈,病程一周左右,但常反复发作。发病之前,可有全身不适,伴有口干,烦躁,郁闷,便结,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症。一般不需内治。若热盛者宜疏风清热,选用辛荑清肺饮或黄连上清丸;发于二阴者宜清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如反复发作者,可用板蓝根30克、马齿苋30克、紫草9克、生薏仁9克,水煎服。外治,用紫金锭水调搽或金黄散水蜜调外搽,保持创面清洁,促使干燥结痂。

☚ 皮肤病   蛇串疮 ☛

热疮rè chuāng

heat sore; heat herpes(perioral herpetic dermatitis; herpessimplex)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5 22: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