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 燕下都
战国时代燕国的都城之一。遗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介于北易水(亦名濡水)与中易水之间。其西、北、西南山峦环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是燕国南方重要门户。下都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4公里,是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城之间是运粮河故道,河东有一道与河平行的城墙纵贯南北,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经考古勘察证实,燕下都的建设基本都集中在东城,西城除一些坟墓及两处遗址外,并没有查出其他的遗迹。据此可知,东城是下都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而作为郭的西城仅是东城的军事防御设施。如此城郭分工,与春秋战国其他城市有所不同。东城内偏北处有一道“隔墙”横贯东西,把东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宫殿区在东城的东北部分,由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姥姆台等大型主体建筑的高台遗址组成南北中轴线,以此为主导,形成一个以武阳台为首的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庞大宫廷建筑群。武阳台基址最大,100米见方,高出地面11米,位于隔墙以南,原宫殿当是朝房。隔墙之内,望景台和张公台为主体的部分应为寝宫。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西北。市民居住区分布在东城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墓葬区在东城西北角。下都城内运粮河道与东城内二条古河道不仅为城市提供水源、便利运输,而且在城防和城市分区规划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