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差等
夷子①曰:“爱无差等,施由亲始②。”(《孟子·滕文公上》五)
注释
①夷子:墨家学者。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②亲:父母。
【译文】
夷子说:“爱是没有差别和等级的,实施这种爱应该从父母开始。”
感悟
儒家的仁者爱人,并不是爱一切人。因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奴隶是不被当“人”看待的。相对于儒家的爱有差别,墨家的“爱无差等”更文明更人性。
爱无差等
爱无差等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说中的重要伦理观念。墨家创始人墨翟,宋国人,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兼爱”,反映小生产者要求平等互利,和平生产的愿望。“爱无差等”,是针对儒家有等级的爱——“亲亲”、“孝悌”等观念提出的。主张君臣、父子、主仆等,相互之间不分等级、不分亲疏、相亲相爱。这是“兼爱”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对儒学的“偏爱”思想的勇敢挑战。这一思想受到当时多数具有小生产意识的知识分子的欢迎,使墨学在一时间与儒学并称“显学”。但是,这一理论与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制的要求相违背,被儒家攻击为无君无父的“禽兽”行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墨学逐渐衰落,“爱无差等”的观念也被逐渐遗忘。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奴婢 ☛
爱无差等
墨家夷之提出的道德命题。据《孟子·滕文公上》说:“(夷)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墨家反对儒家提倡的宗法等级制,认为儒家的泛爱众实质上是“亲亲有杀,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墨子·非儒下》)。指出,人应该实现平等的爱,即“兼爱”,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自身,犹有不孝者乎?”(《兼爱中》)荀子批评“爱无差等”泯灭了社会差别,取消了君臣关系。他说: “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悬)君臣”(《荀子·非十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