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的货币思想
王祎(公元1322~1373年),字子充,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目睹元末政治衰败,曾上万言书,未被采纳,隐居青岩山。后入仕朱元璋,累官至翰林。所著《泉货汉》为元末所上万言书中的一部分。有《王文忠公文集》。
王祎肯定货币是关系国家命脉,“不能以一日废”的事物。他认为“泉货”是天下“以至无用而权至有用”之物,“理国家者恒赖以为生民之大命”(《王文忠公文集·泉货议》)。面对当时崩溃着的纸币制度,王祎主张整顿钱法,推广铜钱流通。他反对使用虚价大钱,认为大钱的使用,“质轻而利重,故盗铸者多”,历史上凡铸大钱“皆旋踵而废”,故非长久之计。至于铸钱所需币材,他主张开采铜矿,实行铜禁,促使人们将铜入官,官府代为铸造新钱。
王祎还主张以贵金属金、银为币,铸造金银钱。他指出:“今公私贸易,若干铜钱重不可致远,本皆换用二金,借使有司不明之制在而使之用,公私之间,有不以为用者乎?”认为“用黄金、白银为钱,与铜钱并引是“因其所利而利之者”(《王文忠公文集·泉货议》)。自西汉以来,中国虽有铸造银币、金币的情形,但均非作广泛流通的铸币使用,王祎当属中国历史上主张引使黄金和白银铸币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