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粲登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粲登楼典源出处 《三国志 ·魏书·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 (tuo),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文选·王粲 〈登楼赋〉》 李善注引盛弘之 《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刘良注:“仲宣避难荆州,依刘表,遂登江陵城楼,因怀归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状。”王粲 《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 临皋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回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汩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王粲登楼wáng càn dēng lóu形容人羁旅异乡,怀念故土,情怀感伤。《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窃达而异心!”刘良注:“仲宣避难荆州,依刘表,遂登江陵城楼,因怀归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状。”王粲字仲宣。戴叔伦《赠司空拾遗》:陈琳草奏才还在,王粲登楼兴不赊。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自守陈蕃榻,常登王粲楼。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之二:一句黄河千载事,麦城王粲谩登楼。 王粲登楼 王粲登楼杂剧剧本。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元郑光祖作。系据王粲《登楼赋》虚构而成。写王粲奉母命进京求官,父执蔡邕以其恃才骄狂,故意怠慢,暗中却叫曹植赠之以银,并将他推荐给荆州刘表。刘表因其过于矜傲,亦不予任用。王粲落魄荆州,遂登楼饮酒赋诗以排遣愁怀。最后在蔡邕帮助下,以向皇帝上万言策而得官。作品采用“故辱穷交,逼令进取”的结构俗套来铺衍剧情,缺少新鲜感。但故事抒发旧时代知识分子穷困抑塞的愤慨,很容易引起封建社会失意文人的共鸣。其中第三折描写王粲登楼遣闷,乘醉饮酒作赋,尤为情真意切,极受前人推崇。明清以来,不少写文人轶事的杂剧受其影响。 ☚ 倩女离魂 蓝采和 ☛ 王粲登楼 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郑光祖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四折一楔子。剧写汉末人王粲,家道贫寒,学富五车,他的岳父蔡邕几次写信,要他进京谋取官职。王粲辞别母亲到了长安,蔡邕却又十分冷淡。王粲欠下店钱,又总见不到蔡邕,十分委曲。蔡邕与曹植请王粲饮酒时,又对他颇轻慢,于是王粲怒而出走,去投刘表。刘表认为王粲才过于德,不加重用。刘表死后,王粲淹留荆州,失意时常去溪山风月楼饮酒。重阳节登楼时,他百感交集,功名不成,思念老母,不禁泪下。后来,他的万言策受到赏识,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与岳父和好。本剧若干曲文慷慨悲愤,意象悲壮,受到后世曲论家的好评。今存《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和《酹江集》本。 ☚ 凤凰楼 周公摄政 ☛ 《王粲登楼》《王粲登楼》
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剧本。元郑光祖著。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录此剧[迎仙客]一曲,说:“[迎仙客]累百无此调也。美哉,德辉之才,名不虚传!”明李开先《词谑》说:“郑德辉作《王粲登楼》杂剧,四折俱优,浑成慷慨,苍老雄奇。《中原音韵》摘取[迎仙客],以为‘他词累百无此调,名不虚传’。然白处太繁——词外承上起下,一切应答言语,谓之白——又有不甚整齐者,衬字亦多,大势则不可及。”明何良俊《曲论》说:“即《西厢记》与今所唱时曲,大率皆情词也。至如《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调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明王世贞《曲藻》说:“何元郎极称郑德辉《伯梅香》、《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以为出《西厢》之上。……《王粲登楼》事实可笑,毋亦厌常喜新之病欤!”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王粲登楼》等剧,“不特命词之高秀,而意象悲壮,自足笼盖一时。”清焦循《剧说》记《真珠船》说:《王粲登楼》等剧“率音调悠扬,气魄雄壮。后有作者,鲜与为京。盖当时,台省无臣、郡邑正官及雄要之职,中州人多不得为之,每沈抑不僚,志不得伸,……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抒其拂郁感慨之怀,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清梁廷楠《曲话》说:“《渔樵记》剧刘二公之于朱买臣,《王粲登楼》剧蔡邕之于王粲,《举案齐眉》剧孟从叔之于梁鸿,《冻苏秦》剧张仪之于苏秦,皆先故待以不情,而暗中假手他人以资助之,使其锐意进取;及至贵显,不肯相认,然后旁观者为说明就里:不特剧中宾白同一板印,即曲文命意遣词,亦几如合掌,此又作曲者之故尚雷同,而非独扮演者之临时取办也。”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恃才傲人的文士的气象,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来了,但结构却平凡。由于蔡邕有计划的轻慢王粲,一时发生波澜,然后再圆满的收场;用这种手法,玩弄着小技巧,却减少了力量,缺乏深刻味。……何良俊颇倾倒于郑德辉,激赏他道:关、马、郑、白四大家中,当以郑为第一。不消说,这也是阿其所好,并不是公正的评论。此剧正场的第三折登楼一段,确为元曲中的杰作;至于其他各折,便不能使人感觉满意了。”此剧根据王粲《登楼赋》虚构而成,抒发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流落他乡,劳困落魄,壮志莫酬的感慨,反映了元代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社会现实。作品语言苍劲悲壮,慷慨愤激,富于抒情色彩。但关目陷入“故辱穷交,逼令进取”的俗套,情节单调而少新意。 王粲登楼典源出处 《三国志 ·魏书·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 (tuo),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文选·王粲 〈登楼赋〉》 李善注引盛弘之 《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刘良注:“仲宣避难荆州,依刘表,遂登江陵城楼,因怀归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状。”王粲 《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 临皋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回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汩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释义用法 三国时王粲字仲宣,年少有奇才,他见当时长安一带战乱,而往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不重用他,他很不得意,又远离家乡,因而登城楼作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及思念故乡的心情。后以此典表现羁旅他乡,怀念故土的情怀; 或以“依刘”等指依附他人。 用典形式 【刘依】 元·耶律楚材:“有材希晋用,失志欲刘依。” 【事刘】 明 ·陈子龙:“从军神武终依魏,作赋悲凉且事刘。” 【依刘】 唐·罗隐:“道穷漫有依刘感,才急应无借寇期。”宋·陈策:“问旧日王郎,依刘有地,何事赋幽愤?”明 ·张含:“登楼莫作依刘赋,奉使曾传谕蜀书。”清·顾有孝:“入洛陆机 新作赋,依刘王粲故多愁。” 【登楼】 唐 ·元稹:“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宋 ·文天祥:“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清·王夫之:“登楼有赋依州牧,长揖无门傲酒徒。”清·秋瑾:“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王粲赋】 唐·元稹:“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明 ·何景明:“去国尚思王粲赋,逢时空惜贾生才。” 【王粲楼】 唐·张九龄:“自守陈蕃榻,常登王粲楼。” 【仲宣哀】 唐·杜甫:“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 【仲宣赋】 宋·陈与义:“待予去扫仲宣赋,走马还朝亦未迟。” 【仲宣楼】 唐·杜甫:“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宋 ·陆游:“霜露初侵季子裘,山川空赋仲宣楼。”金 ·高宪:“草封诸葛庙,烟锁仲宣楼。”清 ·黄景仁:“忧来更上仲宣楼,一剑期将知己酬。” 【非吾土】 南朝宋·鲍照:“此土非吾土,慷慨当诉谁?”宋·陆游:“唤作主人元是客,知非吾土强登楼。” 【依刘表】 唐·李商隐:“自是依刘表,安能比老彭?”唐 ·杜甫:“径欲依刘表,还疑厌祢衡。”唐·清江:“公子道存知不弃,欲依刘表住南荆。” 【赋异乡】 宋·陈师道:“马游从昔哀吾老,王粲当年赋异乡。” 【赋登楼】 宋·苏轼:“无事会须成好饮,思归时欲赋登楼。”宋 ·范成大:“离合纷纷怕远游,远游仍怕赋登楼。”金·元好问:“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 【登楼赋】 宋·苏轼:“应念苦思归,登楼赋王粲。”宋 ·周密:“持杯顾曲,登楼赋笔,杜郎才减。” 【粲公楼】 唐·杜牧:“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 【粲登楼】 清 ·黄景仁:“离击筑,驩弹铗,粲登楼。仆虽不及若辈,颇抱古今愁。” 【王粲依人】 清 ·余京:“庑下梁鸿谁共语,楼台王粲尚依人。” 【王粲登楼】 唐·戴叔伦:“陈琳草奏才还在,王粲登楼兴不赊。”宋·周密:“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去国王粲】 唐·杜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清·顾炎武:“论都念杜笃,去国悲王粲。” 【仲宣怀远】 宋·李清照:“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依人王粲】 明 ·岑征:“避地少陵犹寄食,依人王粲漫从军。” 【思乡王粲】 清·毛奇龄:“念母徐生终去魏,思乡王粲故依刘。” 【登临仲宣】 清·蒋敦复:“登临仲宣罢赋,望湘云渺然湘浦。” 【登楼王粲】 明 ·刘基:“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清·顾湄:“伏阙陈东还痛哭,登楼王粲独飘零。” 【飘零王粲】 明 ·陈子龙:“飘零顾予同王粲,狂简何人荐祢衡。” 【王生悲异国】 明 ·唐寅:“不是王生悲异国,自缘风物重沾襟。” 【王粲殊方泪】 清·徐作肃:“王粲殊方泪,李膺清节殃。” 【王粲赋归欤】 明 ·邝露:“此去樊城望京国,定从王粲赋归欤。” 【信美非吾土】 晋·潘岳:“信美非吾土,只搅怀归志。”金·元好问:“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 【高楼忆仲宣】 清·王夫之:“迢遥星棹依元礼,萧瑟高楼忆仲宣。” 王粲登楼 王粲登楼《文选·王粲〈登楼赋〉》刘良注:“仲宣避难荆州,依刘表,遂登江陵城楼,因怀旧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状。”赋作“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敝而寡仇。……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后以此典表现羁旅他乡,思念故土的情怀。高似孙《木兰花慢·孟津官舍》:“只问塞沙过雁,几番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 亡羊 王粲畴依 ☛ 王粲登楼《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王粲字仲宣)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后用来形容人飘泊异乡,思念故土;或以“依刘”指依附他人。戴叔伦《赠司空拾遗》:“陈琳草奏才还在,王粲登楼兴不赊。” 王粲登楼 王粲登楼wánɡcàndēnɡlóu━┃━━ 喻士因不得志而怀念故土。东汉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意不自得,且痛家国丧乱,乃以“登楼”为题,借景抒情,作《登楼赋》云:“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消忧……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宋·周密《一萼红》词:“故园山川,故国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明·陈所闻《一枝花·送马元赤之蜀》套曲:“多应他陈蕃一榻,肯教你王粲登楼。” ☚ 不远复 不如归去 ☛ 王粲登楼借指才士羁旅。唐戴叔伦《赠司空拾遗》诗: “陈琳草奏才还在,王粲登楼兴不赊。” 王粲登楼【出处】 《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王粲登楼王粲: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登上城楼。形容流落他乡而失意伤怀。多用以表示滞留荆楚地区。汉末天下大乱,王粲为躲避战祸来到荆州,登上当阳县麦城城楼,极目远望,悲时怀乡,感慨泪流,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楼赋》。(见《文选·卷十一·王粲〈登楼赋〉》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 王粲登楼全称《醉思乡王粲登楼》。戏曲剧本。元郑光祖撰。四折。光祖有《倩女离魂》己著录。此剧本冠有楔子,共约一万四千字。据《三国志·魏志》有关记载和王粲《登楼赋》敷衍而成。叙诗人王粲家道贫寒,岳父蔡邕激励他外出游学。粲辗转流落荆州,登楼作赋,悲愤不已,适逢朝臣宣其回长安为官。经曹植解释,得知岳父在京周旋,请植代呈粲之万言策。粲始拜谢邕恩。剧中以第三折文字较优美,颇受文人称颂。有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陈过《略读元郑光祖的〈王粲登楼〉杂剧》(载《火花》1957、5)和韩玉峰《元代戏剧家郑光祖》(《学术通讯》1962、2)可供参考。 王粲登楼wánɡ càn dēnɡ lóu指思念家乡的情思。汉建安文人王粲曾作《登楼赋》以抒写忧国思乡之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