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病理学environmental pathology系病理学的一门分科。是用病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如采矿工人矽肺病人多,从而探讨出与矿山粉尘有关;在强光下作业,眼病较多,从而探讨出光与眼病的关系;长期在噪声中生活,则鼓膜硬化与失听病人多,由此证明环境与疾病关系极为密切。从病理学角度阐明某些环境因素的致病因子、发病机理、形态与功能改变等。从而为防治这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及具体措施。 环境病理学environmental pathology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环境中有害物质引起的疾病。分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如农药,后者如职业病。 环境病理学 环境病理学环境病理学是以病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疾病的一门基础医学,其根本任务在于阐明环境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理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使人类认识这些疾病,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健康。 从病因学的角度看来,环境是围绕于人类周围的一切社会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总体,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疾病,即所谓环境疾病。狭义的环境疾病,包括大气、水质和土壤受到污染后所引起的疾病以及人类环境中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引起的各种疾病;此外,滥用某些药物而成瘾也是一种环境疾病。广义的环境疾病,还包括某些感染途径和环境或职业密切有关的生物性病原因素引起的疾病,以及其发生过程和地理、水土、气候等因素有关的地方病。 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使之适合于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反之,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人类,环境疾病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人类对环境中危害因素的认识,最初是从一些理化因素所致的急性损伤和中毒开始的,寄生虫病、传染病和职业病更加使人类认识到环境和疾病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工业化,环境也在改变着,从千百年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看,有些改变甚至是急剧的。在它的影响下,人类对环境因素危害性的认识也深入了。人们认识到,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固然有急性的,致命的,但有的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却需要一个漫长的潜伏期才表现出来;原来认为无害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际并非无害,只不过不立即引起可以觉察到的病变而已。目前,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种致病因素中,微生物因素的重要性正在或即将被微量化学因素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化学污染导致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疾病(例如慢性甲基汞中毒所致的水俣病和慢性镉中毒所致的痛痛病) 等。微量理化因子除能引起慢性退行性疾病以及各种中毒外,有的还有致癌性、致畸变性或致突变性的作用(例如亚硝胺类、某些电离辐射),历来许多被认为是自发性的疾病,包括某些癌肿、先天性畸形和基因突变使下一代发生的疾患,目前认为可能是环境污染物所引起的。在美国,有人认为人类肿瘤中有80~90%的患者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中国,许多研究表明,食管癌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和环境因素密切有关。慢性支气管炎也是常见的环境疾病。有些环境因素也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率。可以说,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是与环境因素的作用有关的。 当前,人类因受环境污染,已经处于种类繁多的低浓度的化学因子长期作用之下;城市的噪声日趋严重;不断改变的社会因素除其本身所具备的致病作用外,还增加了其他环境因素对人类致病作用的复杂性。在这些紧迫的威胁下,需要环境病理学迅速地发展起来,以病理学方法,和流行病学、环境调查、毒理学等学科合作,不断地发现、研究和阐明未知的和可能出现的新的环境疾病的本质。环境疾病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 遗传病理学 地理病理学 ☛ 0001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