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珍寳類 > 寳物部 > 玻璃 > 玻璃璧 玻璃璧 bōlíbì 戰國玻璃質璧。直徑十一·三厘米,厚○·二厘米。圓形扁平體,中有一圓孔。米黄色,表面飾穀紋。系倣玉製品,其形制、紋飾與戰國時玉璧相同。採用模鑄法成形,製作規整,颜色鮮艷,反映了戰國時期玻璃製造工藝的高水平。據化學與光譜分析表明,屬於高鉛鋇玻璃系統。1975年,湖南省長沙市楊家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玻璃璧 玻璃璧礼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广西西瓯、骆越西汉时期墓葬已有出土。圆形,中间开圆孔,正面饰方格纹,背面微内凹呈弧形,素面。模压成型。经密度测定,属于铅玻璃系统。 ☚ 玻璃器 玻璃托盏高足杯 ☛ 玻璃璧用玻璃制成的璧。用作玉璧的代用品。主要出自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墓葬几乎未发现过。玻璃璧的颜色有浅绿、米黄、乳白、深绿多种,以浅绿色者居多。据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57件玻璃璧的统计,直径最小者为6.5厘米,最大者达14.1厘米,大多数在7.9—9.4厘米之间;重量最轻的为28克,最重的225克,一般重为40—60克。玻璃璧的纹饰主要有谷纹、云纹两种,与战国时期玉璧上的主要纹饰相同。玻璃璧的化学成分中氧化铅的含量为28-45%、氧化钡的含量为10%以上,属于铅钡玻璃,当为楚国所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