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珞巴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珞巴族传统伦理思想珞巴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珞巴族,自称因地而异,有“博嘎尔”、 “巴达姆”、 “民荣”、“崩如”、“崩尼”、“德根”等多种称谓。自唐代起即受吐蕃管辖,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与藏族有着广泛的联系。现有2 312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米林、墨脱、察隅、隆子等县。解放前,大部分地区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有的地区已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珞巴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珞巴族过去没有成文的历史文化典籍,其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主要反映在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及歌谣等文学形式中。如民间传说《斯金金巴巴奈达美与金尼麦包》,就形象地描绘了珞巴族人民最初婚恋交媾及性道德意识和羞耻观念的产生。神话故事《阿波达尼与阿尼达罗的矛盾》、《阿秉斤呐》,生动地描述了原始时代部落之间所发生的血亲复仇的道德观念。民间故事《当惹董盾》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对平等的要求和对平均分配并共同享受财富的赞美。《蝙蝠》则对蝙蝠破坏原始平等的道德原则给予了惩罚。神话故事《勇士与雕》把力量和勇敢视为人们的一种美德而加以肯定与赞扬。日常生活中,珞巴族人特别重视礼节、礼仪。有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把最喜欢吃的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荞麦饼和辣椒等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未吃以前,主人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菜,以表示食物无毒和对客人真诚相待。主人端来的酒饭,客人必须吃喝完,否则主人就不高兴。如果恰逢主人猎获到野兽,客人即可以和主人家庭成员一样均分一份。珞巴族人往往把能挽留住客人、讨客人喜欢视为光荣,如对客人不热情或使客人生气走掉,则将遭到非议或谴责。利用年节祈祷丰收,是珞巴族人民的传统仪式。如墨脱达木一带的珞巴人在新年黎明,雄鸡第一次啼叫时,要杀鸡一只,鸡肉用油炒熟后由全家分食,祝愿一家人在新年中身体健康。过年节时须走亲访友。不少地方还留有“氏族聚合”的古老习惯。特别是过“旭独龙”的珞巴族村落,年节这天各家各户都要带着酒肉在一块欢聚,席地围坐,或饮酒,或食肉,歌声笑语不断。常由老人对歌赞颂自己民族的古老历史及个人的光荣经历;年轻人对歌则倾诉男女间的深情爱慕。夜幕降临后,篝火熊熊,欢闹持续到深夜。一些地区还讲究在年节办婚事,节日加上婚筵喜庆,锦上添花,人们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珞巴族人还长期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及其等级内婚制。认为外血统的人是血统不清的人,属最低贱的等级;只有本氏族的成员才是高骨头,才算尊贵的等级。由此又划分出“麦德”(尊贵者)、“麦让”(中间者)和“涅巴”(奴隶)三个等级。“麦德”的地位最高,备受尊重,即使穷愁潦倒,其后代仍然是高骨头;“涅巴”则是低骨头,没有人身自由,即便发家致富了也不能改变其低贱的地位。囿于等级观念的限制,“麦德”与“涅巴”之间绝对不能通婚,否则就会被贬为“麦让”,且永远不得更改。普遍盛行买卖婚姻,以致珞巴语中无“娶妻”一词,人们只知“买老婆”。过去,“麦德”买一个老婆,往往要用七八头以至十几头犏奶牛,还要附加若干奴隶和铜锅、粮食、酥油等。“涅巴”中拥有财富的“伍布”,买一个老婆也须用4头犏奶牛和其他食品。许多人因价高而买不起,故珞巴人很少有一夫多妻的现象。在家庭中,妇女只有劳动和生育子女的义务,没有财产继承权和支配权。妻子被当成丈夫的财产和附属物。丈夫如果发现妻子与他人私通,就认为是对自己财产的侵犯,因此往往向对方索赔物款,有的甚至要求对方赔偿该妻刚买来时的全部身价,然后即让对方将妻子带走。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此外,珞巴人还具有路不拾遗、非己莫取的道德传统。珞巴人大都房门无锁,从不拾取别人失落的东西,出远门时若有不便携带的东西,放置路旁,上压一块石头作标记,他人就不会去触动。崇尚公正、诚实,颂扬智慧、力量和勇敢。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原始宗教道德观念,也是珞巴族伦理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凡遇较大的事情,都要请巫师来算卦行事。如一个人的长寿或早夭、病情好坏,据说可以通过杀鸡卜卦的方式从鸡的肝纹上看出来。男女定婚时,也要请巫师杀鸡看肝,以判算双方能否终生相处,若不行,婚事即告吹。结婚时,新娘至男家的第一个仪式也是杀鸡看肝纹吉凶如何。如不吉利,由新郎、新娘各杀一只再看,一直杀到出现“吉象”为止。如果有人遭到怀疑,也要以杀鸡看肝来作结果,若被怀疑者仍不承认,就要强迫从火中取出烧红的石头或铁块,若未烧伤,就认为是清白无辜,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