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拜月优劣论
明代围绕着对南戏名著《琵琶记》和《拜月亭》的评价所展开的一场论战。自明中叶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著名的曲学家几乎都以不同方法发表看法参加论争,其馀波一直涉及清代康乾期间。问题首先由嘉靖间文人何良俊提出,他认为《拜月亭》远胜《琵琶记》,因为《拜月亭》有三点好处:一是吸收了元剧的成就;二是曲词明白如话,而且与剧情发展紧密相扣;三是语言饶有民间俗语的情趣(见《四友斋丛说》)。王世贞的意见相反,他认为《琵琶记》“冠绝诸剧”,而《拜月亭》则有“三短”:一是“无词家大学问”;二是“既无风情又无裨风教”;三是“歌演终场不能使人堕泪”(见《艺苑卮言》)。后来徐复祚则针对王世贞的“《拜月》三短”说提出针锋相对的意见:其一,认为戏曲家本就不应卖弄弘词博学;其二,认为《拜月亭》并不乏风情,至于有裨风教乃是道学先生的任务;其三,认为戏曲也未必都以令人堕泪为佳(见《三家村老委谈》)。其一、二两点批驳了王世贞贬《拜月亭》时所表现的“文辞家”和“道学家”的观点,可谓语语中的。第三点关于戏曲究竟是喜好还是悲好,他们各执一端,都有一定的道理。就总体而言,明代真正的戏曲家大多不同意王世贞关于《拜月》三短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