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 (顺宗) 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二王八司马” 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 (815) 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 “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 “城上高楼”,于 “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 “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 “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 《离骚》 有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薛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𫅗𫅗。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 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 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 “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 “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 “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柳宗元 ←上一篇:江雪 下一篇:溪居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感情深厚的抒情诗,是柳宗元到柳州登城楼所作,最为有名。韩 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同被逐为远州司马,元和十 年(815)同被召回京城,又同被贬为远州刺史。首联起笔突兀,笼罩全篇,此写登楼即 景,原野空旷,海天一色,不仅拓展了无限辽阔的境界,也蕴含着诗人对挚友无限深广 的情意。清纪昀曰:“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具包得起。”(李庆 甲《瀛奎律髓》卷四引纪昀语)确是的评。中间四句写景,此二联对仗工整,用语贴切。 颔联写近景,用“惊”“密”描摹风、雨之情状,用“乱”“斜”拟写飐、侵的动态,能不令人心 颤神悸而愁思弥漫?此联有比兴义,象征义,“芙蓉”“薜荔”,都是美好事物,却遭受狂 风暴雨的袭击,这不正暗示革新派受着腐朽势力的迫害么?此联对远望“海天”,“愁思 茫茫”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故唐汝询曰:“惊风密雨,愈添愁矣。”(《唐诗解》卷四十四) 可谓景中含情,理解透彻。颈联写远景,仰观重重“岭树”,遮蔽我远望之目,俯瞰曲曲 “江流”,愁断我九曲回肠。此联暗言牵挂四州友人,实虚结合,景中寓情,愁思无限。尾 联乃总括之语,“共来”一句,照应“大荒”,又统摄题中之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而 又音书久绝,各滞一乡,对此风景,情何堪乎?”(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末二句总 结,不明言谪宦,而谪宦之意自见。”(王文濡《唐诗评注》卷六)诗至此煞住,可谓余韵袅 袅,余味无穷。此诗写景既宏大辽阔,又细致真切,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其风格沉郁 顿挫,是一首上乘之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