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会因素与健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健康”的涵义,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素质、精神面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个体和人群的健康,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和健康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各种社会因素中,社会经济制度对健康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经济水平,与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来,全国居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82年的6.6‰,婴儿死亡率由1949年的150‰下降到1982年的13.0‰(城市)和22.2‰(农村),平均期望寿命1981年已达到男66.4岁、女69.4岁。这些主要健康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了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基本原因是由于中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主要健康指标与国外的比较

 出生率
(‰)
死亡率
(‰)
婴儿死亡率
(‰)
平均期望寿命
(岁)
中 国
全世界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21.1
28.0
32.0
16.0
6.6
11.0
12.0
9.0
城13,乡22.2
97.0
109.0
20.0
69
62
58
72

(据《中国卫生年鉴1983》、《世界统计年鉴1980》)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做好卫生工作,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全民体质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 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把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作为根本目标,卫生工作与发展生产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以防治血吸虫病为例,解放初期,中国有12个省、市、自治区346个县流行血吸虫病,患者达1,000余万人,其中5~10%为晚期病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健康。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于1956~1957年间,自中央到地方(流行区)先后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组织广大医务卫生人员和人民群众采取普查普治、消灭钉螺、个人防护、粪便管理等综合措施,到1982年已治愈80%的病人,70%的县、市已消灭或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不仅维护了人民健康,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组织和动员医务卫生人员走向社会,用医学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同时使医学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 国家采取行政、立法等手段,有效地消灭或控制了一些社会病和地方病。解放前梅毒在中国传播,城市患病率为4.5~10.1%,农村患病率为0.85~3.8%;解放后不久,国家坚决取缔了娼妓,并为妓女免费治疗性病,安排她们从事正常职业,从而在短期内控制了性病传播。吸毒(鸦片)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严重现象。1950年国家颁布了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由于措施坚决,很快就杜绝了吸毒现象。在地方病防治工作中,国家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推行了食盐加碘,食用人数1.5亿,占病区人口的88%,再加积极治疗等措施,使病区319个县、市基本得到了控制。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采用改水降氟的措施,已使170多万人民受益。
(3) 国家根据《宪法》规定,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以保障人民享有健康的权利。1950年,尽管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国家就实行了全民免费计划免疫制度,以后又推行了工矿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和国家职工和大学生的公费医疗预防制度。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逐步推行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卫生机构的设置上,把重点放在农村。在卫生人员的培养上,除了大量专业人员外,还因地制宜地培训了大批不脱产或半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1982年,中国有农村赤脚医生135万人,卫生员165万人,接生员55万人,他们根据“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原则,为农村的医疗卫生、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1949~1982年,中国农村医院增加了40倍,床位增加了60倍,解放初期全国农村床位仅占全国的25%,1982年已上升到60%。
(4) 国家动员全国人民,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使卫生工作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新中国卫生事业发扬解放区卫生工作的光荣传统,依靠和组织群众自己起来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1952年,为反对敌人的细菌战争,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收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卫生知识教育的双重效果。此后,爱国卫生运动配合国民经济建设,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60年天花已经绝迹,人间鼠疫受到基本控制,其他严重危害人民的烈性病和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八十年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群众性卫生运动又赋以新的内容,与“五讲、四美、三热爱”(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环境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相结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国家组织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深入防治疾病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使医学科学成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七十年代中期,中国按统一计划、统一标准和统一方法,组织数百万卫生人员在八亿多人口中开展恶性肿瘤死亡调查,初步摸清了全国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和地理分布,为肿瘤病因研究提供了线索,为肿瘤防治找出了重点和方向。这样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国家组织、周密计划和严格设计下才能取得成效。中国在食管癌、肝癌的早期诊断,鼻咽癌、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等的治疗研究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后,对社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要求社会合理安排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劳动休息和卫生服务。由于平均寿命的延长,中老年人比重增加,需要加强老年保健、行为医学、康复医学、自我保健的研究。卫生服务也要相应地扩大和深入,即从治疗扩大到预防服务,从院内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扩大到心理服务,从技术扩大到社会服务。中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对人民健康发挥积极作用。卫生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有健全的体魄、饱满的精神、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   自然因素与健康 ☛
000141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5:56:30